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古孔隙度恢复与有利区预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题目来源 | 第8页 |
1.2 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8页 |
1.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8-9页 |
1.3.1 古孔隙度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3.2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| 第9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9-11页 |
1.5 主要工作量 | 第11页 |
1.6 主要认识与研究成果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3-22页 |
2.1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| 第13-15页 |
2.1.1 构造背景 | 第13-15页 |
2.1.2 三肇地区构造演化史 | 第15页 |
2.2 地层及沉积特征 | 第15-18页 |
2.2.1 地层特征 | 第15页 |
2.2.2 沉积特征 | 第15-18页 |
2.3 成岩阶段 | 第18-22页 |
第3章 扶余油层储层特征 | 第22-38页 |
3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22-26页 |
3.1.1 岩石矿物成分特征 | 第22-23页 |
3.1.2 岩石结构特征 | 第23-26页 |
3.2 储层空间结构特征 | 第26-33页 |
3.2.1 孔隙类型 | 第26-29页 |
3.2.2 孔隙结构 | 第29-33页 |
3.3 储层物性及平面分布特征 | 第33-38页 |
3.3.1 基本物性特征 | 第34页 |
3.3.2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| 第34-38页 |
第4章 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及古孔隙度恢复 | 第38-65页 |
4.1 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 | 第38-58页 |
4.1.1 砂岩储层孔隙度影响因素讨论 | 第38-48页 |
4.1.2 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7页 |
4.1.3 预测模型的检验 | 第57-58页 |
4.2 储层古孔隙度恢复 | 第58-65页 |
4.2.1 储层古孔隙度恢复基本原理 | 第58-61页 |
4.2.2 储层古孔隙度恢复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5页 |
第5章 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有利区预测 | 第65-82页 |
5.1 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| 第65-79页 |
5.1.1 储层条件 | 第65-67页 |
5.1.2 烃源岩条件 | 第67-73页 |
5.1.3 断裂条件 | 第73页 |
5.1.4 构造条件 | 第73-79页 |
5.2 有利区预测 | 第79-82页 |
5.2.1 有利区评价原则与分类标准 | 第79-80页 |
5.2.2 致密油有利区分布 | 第80-82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