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破裂方向性研究方法及意义 | 第11-18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姚安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 | 第19-25页 |
2.1 区域地质构造 | 第19页 |
2.2 震区断裂 | 第19-21页 |
2.2.1 楚雄—南华断裂 | 第20-21页 |
2.2.2 马尾箐断裂 | 第21页 |
2.2.3 牟定断裂 | 第21页 |
2.2.4 花椒园断裂 | 第21页 |
2.3 姚安-大姚地区200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 | 第21-25页 |
第3章 方法与理论 | 第25-31页 |
3.1 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 | 第25页 |
3.2 求解震源机制的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3 测定震源深度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4 CAP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5 波形互相关 | 第28页 |
3.6 基于相对质心震中测定破裂方向性方法 | 第28-31页 |
第4章 2009年云南姚安6.0级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 | 第31-51页 |
4.1 主震与参考地震相关内容研究 | 第31-34页 |
4.1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4.1.2 数据与速度模型 | 第32-34页 |
4.1.3 参考地震相对主震重定位 | 第34页 |
4.2 CAP计算与结果 | 第34-42页 |
4.2.1 CAP计算过程 | 第34页 |
4.2.2 CAP机制解与深度结果 | 第34-42页 |
4.3 震相时移差分布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4 破裂方向性拟合与结果 | 第43-44页 |
4.5 讨论与结论 | 第44-51页 |
4.5.1 主震定位误差影响 | 第45页 |
4.5.2 发震时刻不准确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5.3 震源机制解差异影响 | 第47-49页 |
4.5.4 姚安破裂方向结果与一些思考 | 第49-51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5.1 结论 | 第51页 |
5.2 展望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