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1.1 课题的来源 | 第9页 |
| 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2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3.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3.2 柔度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| 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1.4.2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结构损伤定位向量方法 | 第16-33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6页 |
| 2.2 基于NEx T/ERA方法的结构模态参数求解 | 第16-20页 |
| 2.2.1 环境激励技术 | 第16-17页 |
| 2.2.2 特征系统实现算法 | 第17-19页 |
| 2.2.3 NEx T/ERA方法的实施 | 第19-20页 |
| 2.3 基于质量摄动方法的结构柔度矩阵求解 | 第20-22页 |
| 2.3.1 质量摄动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2.3.2 质量摄动方法的仿真算例 | 第21页 |
| 2.3.3 柔度矩阵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2.4 损伤定位向量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2.5 结构损伤定位向量方法的仿真算例 | 第24-32页 |
| 2.5.1 平面桁架模型的简介 | 第24页 |
| 2.5.2 损伤工况的划分及模型仿真 | 第24-26页 |
| 2.5.3 算例结果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3章 基于协同式WSN的损伤定位向量法 | 第33-48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3页 |
| 3.2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方式 | 第33-37页 |
| 3.2.1 协同式信息处理的流程与损伤判定 | 第33-35页 |
| 3.2.2 协同式信息处理方法的具体实现 | 第35-36页 |
| 3.2.3 协同式信息处理方法的通信量 | 第36页 |
| 3.2.4 无线传感器网络集中式的通信量 | 第36-37页 |
| 3.2.5 协同式与集中式通信量仿真算例 | 第37页 |
| 3.3 协同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模型仿真 | 第37-46页 |
| 3.3.1 平面桁架子结构的划分 | 第37-39页 |
| 3.3.2 模型损伤工况的划分 | 第39页 |
| 3.3.3 仿真算例结果分析 | 第39-46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4章 基于应变柔度矩阵的损伤识别方法 | 第48-59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8页 |
| 4.2 应变柔度矩阵的定义 | 第48-51页 |
| 4.3 基于应变柔度矩阵的损伤定位向量法 | 第51-54页 |
| 4.3.1 广义内力损伤指标 | 第51页 |
| 4.3.2 基于应变柔度矩阵的损伤定位向量法仿真算例 | 第51-54页 |
| 4.4 基于应变柔度矩阵差值的损伤识别方法 | 第54-57页 |
| 4.4.1 应变柔度矩阵差值损伤指标 | 第54-55页 |
| 4.4.2 应变柔度矩阵差值的仿真算例 | 第55-57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| 结论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