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次元的迷因--日本动漫标志性视觉的启示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第一节 研究对象 | 第11-14页 |
| 一、什么是二次元艺术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无界化语境下二次元的力量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14-18页 |
| 一、视觉传达与二次元艺术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以迷因概念分析二次元视觉的内因 | 第15-18页 |
| 第二章 经典形象的迷因 | 第18-43页 |
| 第一节 以水手服为例分析标志性视觉的确认与繁衍 | 第18-24页 |
| 一、水手服迷因的确认 | 第18-21页 |
| 二、水手服迷因的繁衍与分化 | 第21-23页 |
| 三、日式少女设定的树状繁衍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节 以“圣衣”为例分析群像系列的构建 | 第24-30页 |
| 一、明确的造型转化体系 | 第24-28页 |
| 二、群像内部的识别性控制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群像路线的同质化问题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节 以《EVA》为例分析品牌化的视觉体系 | 第30-39页 |
| 一、视觉识别系统与网络化的图形系统 | 第31-34页 |
| 二、代表性视觉基因的衍生 | 第34-36页 |
| 三、标志性形象的去同质化与外延能力 | 第36-38页 |
| 四、合理性的设计思维 | 第38-39页 |
| 第四节 以《秦时明月》为例分析汉服开发的问题 | 第39-43页 |
| 第三章 标志性画风的形成 | 第43-56页 |
| 第一节 日式画风的特点与优势 | 第43-49页 |
| 一、基于唯美的变形原则 | 第43-45页 |
| 二、数字环境下的主流作画方式 | 第45-49页 |
| 第二节 有中国特点的画风板块 | 第49-56页 |
| 一、风俗类板块 | 第50-51页 |
| 二、青春校园板块 | 第51-52页 |
| 三、古风板块与数字水墨 | 第52-56页 |
| 第四章 二次元文化标签的塑造 | 第56-73页 |
| 第一节 视觉题材的民族化 | 第56-63页 |
| 一、传统文化的典型视觉呈现 | 第56-60页 |
| 二、外来形象的本土化与再输出 | 第60-63页 |
| 第二节 从《大圣归来》看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变迁 | 第63-73页 |
| 一、本土色彩体系运用的进步 | 第63-65页 |
| 二、从“混沌”人物造型看中国文化符号的再确认 | 第65-67页 |
| 三、红飘带”能否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优势迷因? | 第67-71页 |
| 四、高质量的传统视觉再现 | 第71-73页 |
| 第五章 总结标志性视觉的规模化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