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9页 |
1.2.2 技术路线 | 第9-10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2页 |
1.4.1 可能的创新 | 第12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2页 |
1.5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7页 |
1.5.1 中等收入陷阱 | 第12-14页 |
1.5.2 技术创新 | 第14-15页 |
1.5.3 伯特兰困境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| 第17-28页 |
2.1 基础理论 | 第17-21页 |
2.1.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1.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1.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21-28页 |
2.2.1 “中等收入陷阱”成因的文献综述 | 第21-24页 |
2.2.2 “中等收入陷阱”跨越对策的文献综述 | 第24-26页 |
2.2.3 国内外文献评述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发国家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技术创新“伯特兰困境”分析 | 第28-39页 |
3.1 后发国家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1.1 后发国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| 第28-30页 |
3.1.2 后发国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 后发国家技术创新“伯特兰困境”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2.1 后发国家技术创新动力模型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.2 后发国家技术创新“伯特兰困境”模型分析一 | 第34-35页 |
3.2.3 后发国家技术创新“伯特兰困境”模型分析二 | 第35-36页 |
3.3 化解“伯特兰困境”的国际经验 | 第36-38页 |
3.3.1 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 | 第36-37页 |
3.3.2 积极进取的创新文化 | 第37页 |
3.3.3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| 第37-38页 |
3.3.4 发达有效的资本市场 | 第38页 |
3.4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我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技术创新“伯特兰困境”分析 | 第39-52页 |
4.1 我国“伯特兰困境”的具体表现 | 第39-47页 |
4.1.1 “伯特兰困境”的微观表现 | 第39-45页 |
4.1.2 “伯特兰困境”的宏观表现 | 第45-47页 |
4.2 我国“伯特兰困境”的成因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2.1 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| 第47-49页 |
4.2.2 技术创新的内部环境 | 第49页 |
4.2.3 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| 第49-50页 |
4.3 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我国技术创新“伯特兰困境”的实证分析 | 第52-63页 |
5.1 理论模型推导和计量模型概述 | 第52-59页 |
5.1.1 索洛模型 | 第52-53页 |
5.1.2 计量模型构建 | 第53-57页 |
5.1.3 模型设定检验 | 第57-59页 |
5.2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59-62页 |
5.3 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中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政策建议 | 第63-70页 |
6.1 政府的政策行为 | 第63-68页 |
6.1.1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| 第63-64页 |
6.1.2 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| 第64-65页 |
6.1.3 完善创新制度环境 | 第65-67页 |
6.1.4 健全创新政策环境 | 第67-68页 |
6.2 企业的对策行为 | 第68-70页 |
6.2.1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| 第68页 |
6.2.2 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| 第68页 |
6.2.3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 | 第68-69页 |
6.2.4 加快专利战略布局 | 第69-70页 |
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附录 | 第77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