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巴颜喀拉块体活动构造及地球物理数据 | 第17-24页 |
2.1 巴颜喀拉块体活动构造特点 | 第17-20页 |
2.1.1 基本活动情况 | 第17-18页 |
2.1.2 巴颜喀拉块体周缘主要活动断裂及强震活动 | 第18-20页 |
2.2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 | 第20-21页 |
2.2.1 汶川地震 | 第20-21页 |
2.2.2 芦山地震 | 第21页 |
2.3 深部反演和GPS观测结果 | 第21-23页 |
2.3.1 深部反演结果 | 第21-22页 |
2.3.2 GPS观测数据 | 第22-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地球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有限元方法介绍 | 第24-33页 |
3.1 地球动力学基本方程 | 第24-26页 |
3.1.1 基本方程 | 第24-25页 |
3.1.2 Maxwell模型及其本构关系 | 第25-26页 |
3.2 有限元方法 | 第26-29页 |
3.2.1 有限元方法介绍 | 第26-27页 |
3.2.2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步骤 | 第27-28页 |
3.2.3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积分弱形式 | 第28-29页 |
3.3 模拟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处理 | 第29-30页 |
3.3.1 对断层的处理 | 第29页 |
3.3.2 模拟地震发生的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4 库仑破裂应力计算 | 第30-32页 |
3.4.1 计算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4.2 计算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之间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33-45页 |
4.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5页 |
4.1.1 研究区域及坐标系 | 第33-34页 |
4.1.2 模型建立 | 第34-35页 |
4.2 模型的材料参数及加载条件、边界条件 | 第35-36页 |
4.2.1 模型的材料参数 | 第35页 |
4.2.2 模型的加载条件和边界条件 | 第35页 |
4.2.3 模型的可靠性检验 | 第35-36页 |
4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36-44页 |
4.3.1 库仑破裂应力累积速率 | 第36-38页 |
4.3.2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主震对余震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4.3.3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关系 | 第41-43页 |
4.3.4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龙门山地区历史强震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5-57页 |
5.1 建模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2 模型建立 | 第46-48页 |
5.3 模型可靠性检验 | 第48页 |
5.4 库仑破裂应力累积速率 | 第48-49页 |
5.5 计算结果 | 第49-55页 |
5.5.1 强震模拟 | 第49-50页 |
5.5.2 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结果 | 第50-53页 |
5.5.3 等效应力计算结果 | 第53-5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六章 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历史强震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57-70页 |
6.1 模型建立 | 第57-58页 |
6.2 加载条件及模型可靠性检验 | 第58-60页 |
6.3 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模拟 | 第60-61页 |
6.4 计算结果 | 第61-69页 |
6.4.1 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结果 | 第61-64页 |
6.4.2 等效应力计算结果 | 第64-69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7.1 本文结论 | 第70页 |
7.2 问题和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作者简介、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