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1 前言 | 第12-18页 |
1.1 中药发酵的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1.1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的机制 | 第12页 |
1.1.2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1.1.3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的安全评价 | 第13页 |
1.1.4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对其药理作用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 灵芝 | 第14-16页 |
1.2.1 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 | 第14-15页 |
1.2.2 灵芝的主要药理作用 | 第15-16页 |
1.3 枯草芽孢杆菌 | 第16-17页 |
1.3.1 枯草芽孢杆菌的主要生物活性 | 第16-17页 |
1.3.2 枯草芽孢杆菌在发酵方面的应用 | 第17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4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18-19页 |
2.1.1 中药来源 | 第18页 |
2.1.2 菌种来源 | 第18页 |
2.1.3 试验动物 | 第18页 |
2.1.4 试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2.1.5 试验仪器 | 第19页 |
2.1.6 培养基 | 第19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2.1 枯草芽孢杆菌的驯化及灵芝发酵条件优化 | 第19-21页 |
2.2.2 发酵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2.2.3 发酵灵芝的表面形态结构观察 | 第22页 |
2.2.4 发酵灵芝多糖的结构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3-24页 |
3 试验结果 | 第24-43页 |
3.1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 | 第24页 |
3.2 枯草芽孢杆菌的驯化结果 | 第24-28页 |
3.2.1 第一轮驯化 | 第24-25页 |
3.2.2 第二轮驯化 | 第25-26页 |
3.2.3 第三轮驯化 | 第26页 |
3.2.4 第四轮驯化 | 第26-27页 |
3.2.5 第五轮驯化 | 第27-28页 |
3.2.6 第六轮驯化 | 第28页 |
3.2.7 平行试验 | 第28页 |
3.3 灵芝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 | 第28-31页 |
3.3.1 接菌量对胞外多糖含量的结果 | 第28-29页 |
3.3.2 转速对胞外多糖含量的结果 | 第29-30页 |
3.3.3 初始pH对胞外多糖含量的结果 | 第30页 |
3.3.4 发酵温度对胞外多糖含量的结果 | 第30-31页 |
3.3.5 发酵时间对胞外多糖含量的结果 | 第31页 |
3.4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的结果 | 第31-40页 |
3.4.1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脏器指数结果 | 第31-33页 |
3.4.2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细胞因子含量的结果 | 第33-36页 |
3.4.3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结果 | 第36-38页 |
3.4.4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肝组织抗氧化功能的结果 | 第38-40页 |
3.5 灵芝发酵前后扫描电镜结果 | 第40-41页 |
3.6 灵芝多糖发酵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1-43页 |
4 讨论 | 第43-48页 |
4.1 枯草芽孢杆菌的驯化 | 第43页 |
4.2 接菌量对胞外多糖的产量影响 | 第43页 |
4.3 摇床转速对胞外多糖的产量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4 初始pH对胞外多糖的产量影响 | 第44页 |
4.5 发酵温度对胞外多糖的产量影响 | 第44页 |
4.6 发酵时间对胞外多糖的产量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7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7.1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指数影响 | 第45页 |
4.7.2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含量影响 | 第45页 |
4.7.3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球蛋白含量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7.4 发酵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影响 | 第46页 |
4.8 发酵对灵芝的结构变化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9 发酵对灵芝多糖的结构变化影响 | 第47-48页 |
5 结论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