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公路下伏采空区相对位置的路基沉降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3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.1 预测法 | 第14-18页 |
1.3.2 解析法 | 第18页 |
1.3.3 数值模拟法 | 第18-19页 |
1.4 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2 地质环境条件及地基沉降机理 | 第22-28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22页 |
2.2 气象水文条件 | 第22-23页 |
2.2.1 气象条件 | 第22页 |
2.2.2 水文条件 | 第22-23页 |
2.3 地形地貌 | 第23页 |
2.4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| 第23-24页 |
2.4.1 地层岩性分布 | 第23-24页 |
2.4.2 地质构造 | 第24页 |
2.4.3 不良地质现象 | 第24页 |
2.5 煤矿开采情况 | 第24-26页 |
2.6 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| 第26-28页 |
3 公路下伏采空区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| 第28-55页 |
3.1 FLAC3D软件介绍 | 第28-32页 |
3.1.1 FLAC3D的使用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1.2 FLAC3D的计算特征 | 第29页 |
3.1.3 FLAC3D的不足 | 第29-30页 |
3.1.4 FLAC3D的求解流程 | 第30-32页 |
3.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| 第32-33页 |
3.3 本构模型 | 第33-38页 |
3.4 材料参数确定 | 第38-41页 |
3.5 边界条件 | 第41页 |
3.6 计算工况 | 第41-42页 |
3.7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2-55页 |
3.7.1 工况一计算结果 | 第42-45页 |
3.7.2 工况二计算结果 | 第45-47页 |
3.7.3 工况三计算结果 | 第47-55页 |
4 建立公路下伏采空区的路基沉降预测模型 | 第55-65页 |
4.1 沉降预测模型优选 | 第55-57页 |
4.1.1 泊松曲线法 | 第55-56页 |
4.1.2 Asaoka法 | 第56页 |
4.1.3 双曲线法 | 第56页 |
4.1.4 指数曲线法 | 第56-57页 |
4.2 建立预测模型 | 第57-61页 |
4.2.1 三点法 | 第57-58页 |
4.2.2 修正三点法预测模型 | 第58-61页 |
4.3 修正后的预测模型验证 | 第61-65页 |
4.3.1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 | 第61-63页 |
4.3.2 工程实例验证 | 第63-65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5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5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个人简历、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 | 第71-7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1页 |
参与科研项目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