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司法制度论文--公证制度论文

试论我国公证机构的法律地位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11-14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11页
    二、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献研究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比较研究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历史分析法第13页
    五、本文创新点第13-14页
第一章 我国公证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第14-22页
    一、公证的概念第14页
    二、公证制度的西方起源第14-15页
    三、我国古代公证制度的初创与发展第15-17页
    四、我国近现代公证机构的性质演变及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法院兼办公证时期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法院兼办公证与专设公证处并行时期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相对单一的国家行政机关时期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行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合作制并存时期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《公证法》对于公证机构性质定位的回避——导致公证行业体制混乱的局面第20-22页
第二章 我国公证机构的性质第22-31页
    一、理论界对公证权性质持有的不同观点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不同观点的梳理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小结第24-25页
    二、笔者观点——公证权是一种辅助性的准司法权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司法的起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司法外延逐步扩展——将公证包罗其中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司法权力的社会化第27页
    三、公证权的特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非诉性与预防性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公信性第28页
    四、公证机构的性质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非行政性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司法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公益性与非盈利性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中立性第30页
    五、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域外公证机构性质扫描第31-41页
    一、法国公证人性质及公证机构组织形式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法国公证人的双重属性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法国公证机构的多样性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小结第32-33页
    二、德国公证人的性质和公证机构组织形式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德国公证人的性质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德国公证人类型的多元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德国公证机构种类的多元化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小结第35页
    三、日本公证人的性质与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日本公证人的性质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日本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第36页
    四、英国公证人性质与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第36-37页
    五、美国私权自治下的公证人性质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公证人是绝对的自由职业者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私权自治下公证行为存在的价值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小结第38-39页
    六、我国台湾地区公证人性质与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台湾公证人性质与类型的多样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台湾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第39-40页
    七、总结第40-41页
第四章 我国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及其展望第41-52页
    一、单一行政体制探析第41-42页
    二、单一合伙(合作)制探析第42-43页
    三、单一事业单位体制探析第43-44页
    四、完善“两结合”公证管理体制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从单一行政管理到“两结合”管理体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两结合”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的职能概述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我国“两结合”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及笔者建议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小结第47-48页
    五、公证机构改革的新方向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法定机构模式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第三部门模式第49-52页
结论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8页
致谢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刑事诉讼直接言词原则研究
下一篇:消费者反悔权期限制度完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