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身气功“三调合一”的心理学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第一节 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一 传统养生理论体系的补充 | 第11页 |
二 对健身气功认识层面的提升 | 第11-12页 |
三 健身气功价值的提升 | 第12页 |
第三节 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一 健身气功与导引研究 | 第12-13页 |
二 健身气功思想研究 | 第13-15页 |
三 健身气功传承研究 | 第15-16页 |
四 导引养生术健身延年的研究 | 第16页 |
五 气功和健身气功内涵及其发展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9-22页 |
第一节 研究对象 | 第19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一 文献资料法 | 第19页 |
二 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法 | 第19-20页 |
三 专家访谈 | 第20页 |
四 逻辑分析法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22-42页 |
第一节 健身气功原理溯源 | 第22-26页 |
一 贵和尚中,身心协调 | 第22-24页 |
二 人生之有,气血并重 | 第24-25页 |
三 阴阳互补,尚求互通 | 第25-26页 |
四 形神一统,唯物归一 | 第26页 |
第二节 健身气功“三调”机理 | 第26-31页 |
一 调身 | 第26-28页 |
二 调息 | 第28-29页 |
三 调心 | 第29-30页 |
四 “三调合一”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健身气功的心理学渊源 | 第31-35页 |
一 健身气功与人的情绪调节 | 第31-32页 |
二 健身气功与人的性格优化 | 第32-33页 |
三 健身气功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| 第33-34页 |
四 健身气功与性格特征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健身气功“三调合一”蕴涵的心理学要素 | 第35-37页 |
一 主心——少思寡欲 | 第35-36页 |
二 主神——水静恬明 | 第36页 |
三 主静——游心于淡 | 第36-37页 |
第五节 “三调”学说的生理学机制 | 第37-39页 |
一 调身的生理学机制 | 第37页 |
二 调息的生理学机制 | 第37-38页 |
三 调心的生理学机制 | 第38-39页 |
第六节 健身气功“三调合一”的心理价值 | 第39-42页 |
一 健身气功与现代心理治疗 | 第39-40页 |
二 乐而舒缓畅达 | 第40页 |
三 心理学训练方法的契合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42-44页 |
第一节 结论 | 第42页 |
第二节 建议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附录 | 第46-4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