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2.1 近地层O_3污染特征 | 第12-13页 |
1.2.2 O_3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3 O_3对作物影响的模型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4 研究展望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3 技术路线图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2.1 实验地点和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1 实验地点 | 第19页 |
2.1.2 实验材料 | 第19页 |
2.1.3 实验设计 | 第19-20页 |
2.2 测定项目和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2.1 气象因子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.2 气孔导度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2.3 生长指标和产量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2.4 数据来源 | 第22页 |
2.3 生育期 | 第22页 |
2.4 模型介绍 | 第22-25页 |
2.4.1 气孔导度模型 | 第22-24页 |
2.4.2 O_3吸收通量模型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O_3胁迫下冬小麦和大豆气孔导度的观测 | 第25-39页 |
3.1 气象因子 | 第25-28页 |
3.2 生长参数 | 第28-32页 |
3.2.1 株高 | 第28-29页 |
3.2.2 叶面积 | 第29-30页 |
3.2.3 生物量 | 第30-31页 |
3.2.4 产量 | 第31-32页 |
3.3 气孔导度日变化 | 第32-34页 |
3.4 气孔导度生育期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5 讨论与小结 | 第35-39页 |
3.5.1 讨论 | 第35-37页 |
3.5.2 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O_3胁迫下冬小麦和大豆气孔导度的模拟 | 第39-53页 |
4.1 气孔导度模型的参数化 | 第39-42页 |
4.1.1 光合有效辐射对气孔导度的限制 | 第39-40页 |
4.1.2 温度对气孔导度的限制 | 第40-41页 |
4.1.3 水汽压差对气孔导度的限制 | 第41-42页 |
4.1.4 积温对气孔导度的限制 | 第42页 |
4.2 环境胁迫函数的变化 | 第42-46页 |
4.2.1 限制函数F_(PAR)、f_(temp)、f_(VPD)的变化 | 第42-44页 |
4.2.2 限制函数f_(phen)、f_(O3)的变化 | 第44-46页 |
4.3 气孔吸收通量的模拟 | 第46-48页 |
4.3.1 气孔累积吸收日通量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4.3.2 气孔累积吸收通量的变化 | 第48页 |
4.4 气孔导度的模拟与验证 | 第48-49页 |
4.5 讨论与小结 | 第49-53页 |
4.5.1 讨论 | 第49-51页 |
4.5.2 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基于气孔导度模型下江苏省冬小麦和大豆气孔O_3吸收通量的时空分布 | 第53-62页 |
5.1 江苏省区域概况 | 第53-54页 |
5.2 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 | 第54-57页 |
5.2.1 温度 | 第54-55页 |
5.2.2 湿度 | 第55-56页 |
5.2.3 水汽压差 | 第56-57页 |
5.3 O_3浓度的时空分布 | 第57-58页 |
5.4 气孔导度的时空分布 | 第58-60页 |
5.5 O_3吸收通量的时空分布 | 第60-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6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2-65页 |
6.1.1 气室内气象因子的观测 | 第62页 |
6.1.2 O_3胁迫对冬小麦和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6.1.3 O_3胁迫对冬小麦和大豆气孔导度的影响 | 第63页 |
6.1.4 O_3胁迫下冬小麦和大豆气孔导度模型的参数化 | 第63-64页 |
6.1.5 江苏省冬小麦和大豆气孔O_3吸收通量的时空分布 | 第64-65页 |
6.2 本研究创新点 | 第65页 |
6.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