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锑硫(硒)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的制备与研究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1页 |
1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1.2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 | 第16-19页 |
1.2.1 太阳能电池发展史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内太阳能电池发展史 | 第17页 |
1.2.3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| 第17-19页 |
1.2.4 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1.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铜锑硫(硒)薄膜太阳能电池 | 第21-29页 |
2.1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| 第21-23页 |
2.2 影响太阳能转换效率的因素 | 第23页 |
2.3 铜锑硫(硒)电池简介 | 第23-25页 |
2.3.1 铜锑硫(硒)电池的结构 | 第23-24页 |
2.3.2 实验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3.3 实验设备与材料 | 第25页 |
2.4 测试与表征技术 | 第25-29页 |
第三章 铜锑硫(硒)吸收层的相关研究 | 第29-42页 |
3.1 引言 | 第29-30页 |
3.2 共蒸发法制备CuSbS_2吸收层 | 第30-35页 |
3.2.1 制备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2.2 制备过程 | 第31-32页 |
3.2.3 形貌和成分 | 第32-34页 |
3.2.4 结构特性 | 第34页 |
3.2.5 电学、光学特性 | 第34-35页 |
3.3 喷涂热解法制备CuSbS_2吸收层 | 第35-39页 |
3.3.1 引言 | 第35-36页 |
3.3.2 制备过程 | 第36-38页 |
3.3.3 测试与表征 | 第38-39页 |
3.4 共蒸发法制备Cu_3SbSe_3 | 第39-41页 |
3.4.1 制备过程 | 第39-40页 |
3.4.2 结构与形貌表征 | 第40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铜锑硫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 | 第42-52页 |
4.1 衬底的选择与清洗 | 第42页 |
4.2 背电极的选择与制备 | 第42-44页 |
4.2.1 背电极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4.2.2 钼层的制备 | 第43-44页 |
4.3 窗口层的选择与制备 | 第44-47页 |
4.3.1 窗口层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4.3.2 本征氧化锌 | 第45-46页 |
4.3.3 掺铝氧化锌 | 第46-47页 |
4.4 缓冲层的选择与制备 | 第47-50页 |
4.4.1 缓冲层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4.4.2 硫化镉的制备 | 第48-49页 |
4.4.3 硫化镉的表征 | 第49-50页 |
4.5 电池栅线制备 | 第50页 |
4.6 电池相关参数表征 | 第50-5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铜锑硫(硒)电池窗口层的研究 | 第52-62页 |
5.1 引言 | 第52-53页 |
5.2 SnO_2:Sb窗口层的制备 | 第53页 |
5.3 SnO_2:Sb窗口层的表征 | 第53-61页 |
5.3.1 结构特性 | 第53-56页 |
5.3.2 形貌特性 | 第56-57页 |
5.3.3 元素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3.4 电学性质 | 第59-60页 |
5.3.5 光学性质 | 第60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总结 | 第62页 |
6.2 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成果情况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