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1 风力发电系统优化算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风力机发展现状 | 第14页 |
1.3.3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结构 | 第14-16页 |
1.3.4 储能装置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微电网中风力发电模型分析 | 第18-25页 |
2.1 引言 | 第18页 |
2.2 风能特性 | 第18-19页 |
2.3 风力机模型 | 第19-20页 |
2.4 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 | 第20页 |
2.5 储能模型 | 第20-23页 |
2.5.1 铅酸蓄电池的数学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5.2 并联型双向DC/DC充放电电路控制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基于自然坐标的储能型永磁同步风力发电并网系统 | 第25-38页 |
3.1 引言 | 第25页 |
3.2 风力发电并网系统整体电路 | 第25-26页 |
3.3 传统dq坐标下风力发电并网系统的控制算法 | 第26-27页 |
3.3.1 传统dq坐标下的控制方法 | 第26页 |
3.3.2 传统dq坐标下风力发电机侧的控制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3.3 传统dq坐标下并网侧变流器控制方法 | 第27页 |
3.4 基于自然坐标的准滑模控制风力发电并网系统 | 第27-33页 |
3.4.1 准滑模控制器设计 | 第27-29页 |
3.4.2 基于自然坐标的准滑模控制风力发电机侧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4.3 直流侧控制方法 | 第31页 |
3.4.4 基于自然坐标的并网侧变流器控制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5 基于自然坐标的风力发电并网系统仿真结果 | 第33-37页 |
3.5.1 风力发电并网系统仿真参数 | 第33页 |
3.5.2 基于自然坐标的准滑模控制风力发电机侧仿真图 | 第33-36页 |
3.5.3 直流侧仿真图 | 第36页 |
3.5.4 基于自然坐标的并网侧变流器控制仿真图 | 第36-3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基于自然坐标的储能型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离网系统 | 第38-50页 |
4.1 引言 | 第38页 |
4.2 风力发电离网系统整体电路 | 第38-39页 |
4.3 传统dq坐标下的风力发电离网系统控制算法 | 第39-40页 |
4.3.1 传统dq坐标下的控制方法 | 第39页 |
4.3.2 传统转速控制风力发电机侧方法 | 第39-40页 |
4.3.3 双向DC/DC电路的控制方法 | 第40页 |
4.3.4 传统dq坐标下的离网侧变流器控制方法 | 第40页 |
4.4 基于自然坐标的风力发电离网系统控制方法 | 第40-45页 |
4.4.1 基于占空比控制的风力发电机侧方法 | 第40-42页 |
4.4.2 并联型双向DC/DC电路的储能稳压控制方法 | 第42-43页 |
4.4.3 基于自然坐标的离网侧变流器控制方法 | 第43-45页 |
4.5 基于自然坐标的风力发电离网系统仿真结果 | 第45-49页 |
4.5.1 风力发电离网系统仿真参数 | 第45页 |
4.5.2 基于占空比控制的风力发电机侧仿真图 | 第45-46页 |
4.5.3 并联型双向DC/DC电路的储能稳压控制仿真图 | 第46-47页 |
4.5.4 传统dq坐标和自然坐标的离网侧仿真对比 | 第47-4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稳定控制实验 | 第50-58页 |
5.1 引言 | 第50页 |
5.2 实验平台 | 第50-51页 |
5.3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并网系统实验 | 第51-53页 |
5.3.1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并网系统实验平台 | 第51页 |
5.3.2 风力发电机侧实验结果 | 第51-52页 |
5.3.3 直流侧实验结果 | 第52-53页 |
5.3.4 并网侧实验结果 | 第53页 |
5.4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离网系统实验 | 第53-57页 |
5.4.1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离网系统实验平台 | 第53-54页 |
5.4.2 风力发电机侧实验结果 | 第54-55页 |
5.4.3 直流侧实验结果 | 第55-56页 |
5.4.4 离网侧实验结果 | 第56-5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