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9页 |
三、研究的现状分析 | 第9-10页 |
四、研究的目标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、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(一) 研究的目标 | 第10页 |
(二)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0页 |
(三)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五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1-12页 |
(一) 比较研究的方法 | 第11页 |
(二) 案例分析的方法 | 第11页 |
(三) 文献研究的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基本理论 | 第12-19页 |
一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相关概念 | 第12-13页 |
(一) “缺陷产品”的概念 | 第12页 |
(二) “召回”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二、缺陷产品召回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| 第13-15页 |
(一) 缺陷产品召回与售后服务 | 第13-14页 |
(二) 缺陷产品召回与“三包” | 第14页 |
(三) 缺陷产品召回与强制收回 | 第14-15页 |
三、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性质 | 第15-16页 |
四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功能 | 第16-19页 |
(一) 预防性 | 第16页 |
(二) 主动性 | 第16-17页 |
(三) 公平性 | 第17页 |
(四) 效益性 | 第17-18页 |
(五) 环保性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6页 |
一、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19-22页 |
(一) 法律规定 | 第19-20页 |
(二) 地方性政府规章 | 第20页 |
(三) 针对特定产品的召回法律规定 | 第20-21页 |
(四) 《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(草案)》 | 第21-22页 |
二、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6页 |
(一) 关于缺陷产品召回的立法层次较低 | 第22-23页 |
(二) 缺乏分工明确的专业召回主管部门 | 第23-24页 |
(三) 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责任不明,处罚力度过轻,缺乏威慑力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发达国家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经验考察 | 第26-33页 |
一、部分发达国家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实施概况 | 第26-28页 |
(一) 美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概述 | 第26-27页 |
(二) 澳大利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概述 | 第27页 |
(三) 日本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概述 | 第27-28页 |
二、我国与发达国家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比较分析 | 第28-33页 |
(一) 在缺陷产品认定标准上的不同 | 第28-29页 |
(二) 在缺陷产品召回立法体系上的不同 | 第29-30页 |
(三) 在缺陷产品安全监管体制上的不同 | 第30-33页 |
第五章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建议 | 第33-45页 |
一、建议制定《缺陷产品召回法》 | 第33-39页 |
(一) 关于“缺陷”、“缺陷产品”及“缺陷类型”的认定 | 第33-36页 |
(二) 规定召回的程序 | 第36-38页 |
(三) 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| 第38-39页 |
二、确立分工明确的缺陷产品召回主管机构 | 第39-40页 |
三、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相关配套机制 | 第40-45页 |
(一) 完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| 第40-41页 |
(二) 制定一套完善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| 第41页 |
(三) 建立独立、权威的产品质量检测部门 | 第41-42页 |
(四) 全面取消产品免检制度 | 第42-43页 |
(五) 建立缺陷产品召回保险制度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