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的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煤层气测井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煤层气储层定性识别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·煤层气储层参数定量解释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、目标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煤层气储层地质及测井响应特征 | 第18-28页 |
·示范区地质概况 | 第18-19页 |
·含煤沉积特征、煤变质程度、煤质 | 第19-22页 |
·沉积特征 | 第19页 |
·煤层埋藏深度 | 第19页 |
·煤变质程度 | 第19-20页 |
·煤质 | 第20-21页 |
·煤岩描述 | 第21-22页 |
·示范区煤层测井响应特征 | 第22-28页 |
第三章 煤心刻度测井方法初探 | 第28-47页 |
·煤层识别 | 第28-33页 |
·煤质参数计算 | 第33-40页 |
·概率统计法 | 第33-38页 |
·体积模型法 | 第38-40页 |
·煤阶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·含气量的计算 | 第41-47页 |
·实验室含气量的测定 | 第41-43页 |
·兰氏方程计算含气量 | 第43-45页 |
·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含气量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煤层气储层裂隙双侧向响应数值模拟 | 第47-68页 |
·双侧向测井响应计算方法 | 第47-49页 |
·单一裂隙的双侧向测井响应 | 第49-54页 |
·距单一裂隙不同深度的双侧向响应 | 第49-50页 |
·单一裂隙不同裂隙倾角的双侧向测井响应 | 第50页 |
·单一裂隙不同张开度的双侧向响应 | 第50-51页 |
·单一裂隙不同泥浆侵入深度的双侧向响应 | 第51-52页 |
·单一裂隙不同裂隙流体电阻率的双侧向响应 | 第52-53页 |
·单一裂隙不同基岩电阻率的双侧向响应 | 第53页 |
·不同井径时单一裂隙的双侧向响应 | 第53-54页 |
·交叉裂隙的双侧向响应 | 第54-57页 |
·交叉裂隙与平均角度单一裂隙响应等效性 | 第54-55页 |
·垂直交叉裂隙双侧向响应 | 第55-57页 |
·板状模型地层双侧向测井响应 | 第57-60页 |
·板状模型地层双侧向响应计算方法 | 第57-58页 |
·平行裂隙组双侧向响应特征 | 第58-60页 |
·棒状模型地层双侧向数值模拟 | 第60-68页 |
·棒状模型地层双侧向响应计算方法 | 第61-62页 |
·平行等间距垂直交叉裂隙组双侧向响应 | 第62-63页 |
·宏观各向异性裂隙介质的双侧向测井响应 | 第63-68页 |
第五章 裂隙孔隙度及渗透率的计算方法研究 | 第68-79页 |
·裂缝孔隙度的快速计算方法研究 | 第68-69页 |
·可行性分析 | 第69-73页 |
·Rb 小于100 欧姆米时计算孔隙度模型 | 第69-70页 |
·Rb 大于100 欧姆米小于1000 欧姆米时计算孔隙度模型 | 第70-71页 |
·Rb 大于1000 欧姆米小于10000 欧姆米时计算孔隙度模型 | 第71-73页 |
·裂隙发育情况的判断 | 第73页 |
·渗透率计算方法 | 第73-75页 |
·实际资料处理 | 第75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