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0-20页 |
1.1 生物电化学系统 | 第10-11页 |
1.2 BESs技术处理重金属 | 第11-14页 |
1.2.1 重金属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2.2 BESs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| 第14-16页 |
1.3.1 荧光分子探针 | 第14-15页 |
1.3.2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| 第15-16页 |
1.4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| 第16-19页 |
1.4.1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| 第16页 |
1.4.2 生物细胞内金属离子荧光成像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4.3 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4页 |
2.1.1 实验装置 | 第20-21页 |
2.1.2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21-23页 |
2.1.3 电极材料及交换膜 | 第23页 |
2.1.4 接种污泥和阳极溶液组成 | 第23-24页 |
2.2 分析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2.1 铬、铜和镉的分析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2.2 金属离子的荧光检光谱测仪测定 | 第25页 |
2.2.3 电化学活性菌膜间质、细胞内液的提取 | 第25页 |
2.2.4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| 第25-26页 |
2.2.5 生物阴极电化学活性菌 | 第26-27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49页 |
3.1 R1、R2、Q3荧光探针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3.1.1 R1荧光探针的合成 | 第27页 |
3.1.2 R2荧光探针的合成 | 第27页 |
3.1.3 Q3荧光探针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3.2 R1荧光探针示踪Cr(Ⅲ) | 第28-35页 |
3.2.1 检测体系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2.2 阴极液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2.3 电子介体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2.4 吐温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2.5 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中R1探针检测Cr(Ⅲ)的标准曲线 | 第31-32页 |
3.2.6 CLSM图像 | 第32-35页 |
3.3 R2荧光探针示踪Cu(Ⅱ) | 第35-43页 |
3.3.1 检测体系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3.2 阴极液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.3 电子介体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3.4 吐温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3.5 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中R2探针检测Cu(Ⅱ)的标准曲线 | 第38-39页 |
3.3.6 CLSM图像 | 第39-41页 |
3.3.7 细胞膜、膜间质以及细胞内的Cu分布 | 第41-42页 |
3.3.8 Cu在电极上、阴极液以及生物电化学活性菌的分布 | 第42-43页 |
3.4 Q3荧光探针示踪Cd(Ⅱ) | 第43-49页 |
3.4.1 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中Q3探针检测Cd(Ⅱ)的标准曲线 | 第43-44页 |
3.4.2 CLSM图像 | 第44-47页 |
3.4.3 细胞膜、膜间质以及细胞内的Cd分布 | 第47页 |
3.4.4 Cd在电极上、阴极液以及生物电化学活性菌中的分布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附录 金属离子探针的核磁图谱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