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8页 |
1.1 核天体物理 | 第9-10页 |
1.2 宇宙的演化 | 第10-18页 |
1.2.1 原初核合成 | 第11页 |
1.2.2 恒星演化与恒星中的核过程 | 第11-16页 |
1.2.3 镁铝循环简介 | 第16-17页 |
1.2.4 ~(25)Mg(p,γ)~(26)Al反应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2 共振辐射俘获反应的研究方法 | 第18-30页 |
2.1 天体物理反应率和s因子 | 第18-22页 |
2.1.1 天体物理反应率的普适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1.2 s因子和带电粒子直接俘获反应的反应率 | 第19-21页 |
2.1.3 共振俘获反应的反应率 | 第21-22页 |
2.1.4 直接俘获反应和共振俘获反应的干涉 | 第22页 |
2.2 (p, γ)反应实验研究方法综述 | 第22-30页 |
2.2.1 直接测量 | 第22-23页 |
2.2.2 间接测量 | 第23-30页 |
3 ~(25)Mg(p,γ)~(26)Al天体物理反应率的间接测量 | 第30-39页 |
3.1 ~(25)Mg(p,γ)~(26)Al天体物理反应率的研究现状 | 第30-31页 |
3.2 已完成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的研究方案 | 第31-33页 |
3.3 ~(25)Mg(~3He, d) ~(26)Al反应入射道和出射道光学势的确定 | 第33-35页 |
3.4 ~(26)Al的质子谱因子 | 第35-37页 |
3.5 ~(25)Mg(p,γ)~(26)Al反应的天体物理反应率 | 第37-39页 |
4 展望 | 第39-52页 |
4.1 运动学模拟 | 第39-41页 |
4.2 探测器准备工作 | 第41-52页 |
4.2.1 长焦面气体探测器的修复、改造及初步测试 | 第41-47页 |
4.2.2 X4型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的性能测试 | 第47-52页 |
5 硕士期间的其他工作 | 第52-59页 |
5.1 实验设置和实验过程 | 第53-55页 |
5.2 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3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 总结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