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基层治理中的政府信任问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一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(一)乡村治理研究 | 第10-13页 |
(二)政府信任研究 | 第13-15页 |
三、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资料研究法 | 第16页 |
(二)比较研究法 | 第16页 |
(三)跨学科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| 第17-26页 |
第一节 乡村治理理论概述 | 第17-22页 |
一、治理的涵义 | 第17-18页 |
二、乡村治理的涵义 | 第18-19页 |
三、建国以来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 | 第19-22页 |
(一)乡治模式 | 第19-20页 |
(二)人民公社模式 | 第20-21页 |
(三)乡政村治模式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政府信任理论概述 | 第22-25页 |
一、政府信任内涵 | 第22-23页 |
二、政府信任的效应 | 第23-25页 |
(一)经济效应 | 第23-24页 |
(二)政治效应 | 第24页 |
(三)文化效应 | 第24-2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乡村治理变革中的政府信任分析 | 第26-40页 |
第一节 乡村治理变革的情境 | 第26-27页 |
一、经济与土地制度的更迭 | 第26页 |
二、农民需要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乡村治理中的政府信任流失表现 | 第27-30页 |
一、意识形态动员能力弱化 | 第27-28页 |
二、群体事件频发 | 第28-29页 |
三、基层民众对其他权威的认同和信任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政府信任的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一、增加乡村治理成本 | 第30-31页 |
二、降低乡村社会整合能力 | 第31页 |
三、引发基层政府合法性危机 | 第31-32页 |
第四节 乡村治理中政府信任流失原因分析 | 第32-39页 |
一、政治维度因素分析 | 第32-33页 |
二、经济维度因素分析 | 第33-35页 |
(一)弱小性 | 第34页 |
(二)多重性 | 第34-35页 |
三、社会维度因素分析 | 第35-36页 |
四、文化维度因素分析 | 第36-39页 |
(一)文化素质对村民自治的制约 | 第36-38页 |
1.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使 | 第37页 |
2.管理权的行使 | 第37-38页 |
(二)传统乡土观念、集体经济模式对村民自治的封闭 | 第38-39页 |
1.社会活动的范围有限 | 第38页 |
2.社会交往的对象有限 | 第38-39页 |
3.社会交往功能的互助 | 第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重建乡村治理中的政府信任路径 | 第40-50页 |
第一节 在规范乡村治理中夯实制度基础 | 第40-43页 |
一、科学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| 第40-41页 |
二、完善村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制度 | 第41-42页 |
三、确保村民民主监督权的行使机制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巩固乡村政府信任的经济基础 | 第43-44页 |
一、建立农地使用制度保障村民的土地使用权益 | 第43-44页 |
二、以社员权调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关系 | 第44页 |
第三节 筑牢意识形态屏障 | 第44-47页 |
一、培育农民的公民精神与政治主体意识 | 第45页 |
二、营造良性政治文化 | 第45-46页 |
三、建构社会共享价值体系 | 第46-47页 |
第四节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环境 | 第47-49页 |
一、发挥乡村精英作用 | 第47-48页 |
二、拓宽农民利益诉求渠道 | 第48-4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