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知识分子及其公共性 | 第16-19页 |
2.1 知识分子 | 第16-17页 |
2.2 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危机及其原因 | 第19-31页 |
3.1 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危机 | 第19-24页 |
3.1.1 知识分子的公共道德危机 | 第19-21页 |
3.1.2 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危机 | 第21-23页 |
3.1.3 知识分子的公共立场危机 | 第23-24页 |
3.2 产生知识分子公共性危机的原因 | 第24-31页 |
3.2.1 市场经济的侵蚀 | 第24-25页 |
3.2.2 知识资本的奴役 | 第25-26页 |
3.2.3 权力的僭越 | 第26-27页 |
3.2.4 文官制度的负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2.5 社会信任的缺失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克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公共性危机的必要性、可能性及途径 | 第31-45页 |
4.1 克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公共性危机的必要性 | 第31-36页 |
4.1.1 市民社会健全发展的需要 | 第31-33页 |
4.1.2 监督政治权力实施的需要 | 第33-34页 |
4.1.3 防止知识分子话语霸权的需要 | 第34页 |
4.1.4 革除书斋陋习的需要 | 第34-35页 |
4.1.5 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| 第35-36页 |
4.2 克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公共性危机的可能性 | 第36-40页 |
4.2.1 挣脱知识资本奴役的可能 | 第37-38页 |
4.2.2 避免权力僭越的可能 | 第38-39页 |
4.2.3 摆脱文官制度负面影响的可能 | 第39-40页 |
4.3 克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公共性危机的途径 | 第40-45页 |
4.3.1 知识分子制度化的参与方式 | 第40-41页 |
4.3.2 知识分子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 | 第41页 |
4.3.3 改善舆论监督机制 | 第41-42页 |
4.3.4 建立定性的言论管理机制 | 第42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0-51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和实践活动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