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分析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(一)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7页 |
(二)文献综述 | 第7-8页 |
(三)文章的框架结构 | 第8-10页 |
一、由徐某交通肇事索赔案看当事人适格问题 | 第10-16页 |
(一)案例简析及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(二)适格当事人辨析 | 第11-16页 |
1.当事人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2.适格当事人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3.当事人与适格当事人概念的比较 | 第14-16页 |
二、民事诉讼适格当事人基本制度分析 | 第16-28页 |
(一)民事诉讼适格当事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1.诉讼实施权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诉的利益理论 | 第17-20页 |
(二)我国民事诉讼适格当事人制度分析 | 第20-23页 |
1.当事人理论的具体内容 | 第21-22页 |
2.适格当事人的确定标准 | 第22-23页 |
(三)域外适格当事人制度考察 | 第23-28页 |
1.德国的适格当事人制度 | 第23-25页 |
2.日本的适格当事人理论和学说 | 第25-26页 |
3.美国的适格当事人制度 | 第26-28页 |
三、完善我国适格当事人制度的建议 | 第28-34页 |
(一)完善以诉的利益为基础理论的适格当事人制度 | 第28-30页 |
1.把当事人概念明确界定为程序当事人 | 第28-29页 |
2.把适格当事人明确规定为诉讼成立的要件 | 第29页 |
3.将诉的利益理论确定为适格当事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29-30页 |
(二)适当扩张适格当事人范围 | 第30-32页 |
(三)非适格当事人的处理建议 | 第32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