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74区块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0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0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8页 |
0.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8页 |
0.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0-13页 |
1.1 地质背景 | 第10页 |
1.2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0-11页 |
1.3 区域地层特征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3-24页 |
2.1 地层对比的原则 | 第13-15页 |
2.2 地层划分的依据 | 第15-20页 |
2.2.1 岩性、电性标志层 | 第15-19页 |
2.2.2 地层厚度 | 第19页 |
2.2.3 地震反射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3 地层对比的方法和结果 | 第20-24页 |
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| 第24-57页 |
3.1 概述 | 第24-25页 |
3.2 沉积相模式与特征 | 第25-29页 |
3.2.1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识别标志 | 第25-26页 |
3.2.2 沉积相模式与沉积相划分方案 | 第26-27页 |
3.2.3 各沉积亚(微)相特征 | 第27-29页 |
3.3 测井相模式与岩石-电性特征 | 第29-33页 |
3.3.1 箱形 | 第30-31页 |
3.3.2 漏斗形曲线 | 第31-32页 |
3.3.3 钟形曲线 | 第32页 |
3.3.4 指形曲线 | 第32-33页 |
3.3.5 齿形曲线 | 第33页 |
3.4 沉积相分析 | 第33-55页 |
3.4.1 单井相分析 | 第33-40页 |
3.4.2 联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4.3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规律 | 第43-55页 |
3.5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的控制 | 第55-57页 |
3.5.1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| 第55页 |
3.5.2 沉积相对含油气性的控制作用 | 第55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