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聚众淫乱罪的由来及存废之争 | 第9-17页 |
1.1 聚众淫乱罪的由来 | 第9-10页 |
1.1.1 聚众淫乱罪的前身 | 第9页 |
1.1.2 聚众淫乱罪是立法选择的需要 | 第9-10页 |
1.2 聚众淫乱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| 第10-14页 |
1.2.1 聚众淫乱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| 第10-11页 |
1.2.2 聚众淫乱罪的犯罪客体 | 第11-13页 |
1.2.3 聚众淫乱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| 第13页 |
1.2.4 聚众淫乱罪的犯罪主体 | 第13-14页 |
1.3 聚众淫乱罪的经典案例与存废之争 | 第14-17页 |
1.3.1 肯定说 | 第14-15页 |
1.3.2 否定说 | 第15-16页 |
1.3.3 折中说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“否定说”的价值否定 | 第17-25页 |
2.1 “否定说”的不合理性——从秩序与自由的关系角度 | 第17-19页 |
2.2 “否定说”的不合理性——从无被害人犯罪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 | 第19-20页 |
2.3 我国不应盲目学习西方性聚会文化 | 第20-22页 |
2.4 驳“聚众淫乱罪与刑法的紧缩性不符合”的观点 | 第22-25页 |
第三章 “折衷说”的价值否定 | 第25-32页 |
3.1 驳“聚众淫乱罪与刑法的补充性不符合”的观点 | 第25-26页 |
3.2 驳“聚众淫乱罪与刑法的经济性不符合”的观点 | 第26-28页 |
3.3 聚众淫乱行为的形式没有区分公开式与秘密式的必要 | 第28-32页 |
第四章 “肯定说”的合理性分析 | 第32-44页 |
4.1 聚众淫乱罪的立法符合当前的立法政策思想 | 第32-33页 |
4.2 聚众淫乱罪的立法符合我国性文化观念 | 第33-36页 |
4.3 聚众淫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延伸 | 第36-38页 |
4.3.1 聚众淫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| 第36-37页 |
4.3.2 聚众淫乱行为的复杂化发展 | 第37页 |
4.3.3 聚众淫乱行为与性病 | 第37-38页 |
4.4 聚众淫乱罪中疑难问题的界定 | 第38-44页 |
4.4.1 网上多人裸聊行为的定性 | 第38-41页 |
4.4.2 污秽表演的定性 | 第41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