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秦巴山区简介 | 第11页 |
1.2 厚朴简介 | 第11-13页 |
1.3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简介 | 第13-18页 |
1.3.1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理化性质 | 第13页 |
1.3.2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| 第13-16页 |
1.3.3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在医药上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3.4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制备 | 第16-18页 |
1.4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| 第18-19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秦巴山区厚朴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| 第21-31页 |
2.1 材料 | 第21-23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1页 |
2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22页 |
2.1.4 培养基及主要成分 | 第22-23页 |
2.2 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1 试验材料预处理 | 第23页 |
2.2.2 厚朴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纯化 | 第23页 |
2.2.3 培养基及试验材料表面灭菌效果检验 | 第23-24页 |
2.2.4 厚朴内生真菌的初步鉴定 | 第24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9页 |
2.3.1 培养基及试验材料表面灭菌效果检验结果 | 第24页 |
2.3.2 厚朴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纯化 | 第24-25页 |
2.3.3 厚朴内生真菌的初步鉴定 | 第25-29页 |
2.4 小结与讨论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产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内生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| 第31-47页 |
3.1 材料 | 第31-33页 |
3.1.1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1-32页 |
3.1.2 主要试剂 | 第32-33页 |
3.1.3 培养基及主要成分 | 第33页 |
3.2 方法 | 第33-36页 |
3.2.1 试验准备 | 第33页 |
3.2.2 厚朴内生真菌的液体发酵 | 第33页 |
3.2.3 发酵液的处理 | 第33-34页 |
3.2.4 产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内生真菌的筛选 | 第34-35页 |
3.2.5 菌株Y-18和Y-88的鉴定 | 第35-36页 |
3.3 结果 | 第36-44页 |
3.3.1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标准品HPLC检测 | 第36-37页 |
3.3.2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标准品UPLC-MS/MS检测 | 第37-38页 |
3.3.3 151 株内生真菌发酵液的HPLC检测 | 第38-40页 |
3.3.4 菌株Y-18和Y-88的菌落形态 | 第40-43页 |
3.3.5 菌株Y-18和Y-88的ITS序列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4 小结与讨论 | 第44-47页 |
第4章 菌株Y-88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| 第47-65页 |
4.1 材料 | 第47-49页 |
4.1.1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7-48页 |
4.1.2 主要试剂 | 第48页 |
4.1.3 培养基及主要成分 | 第48-49页 |
4.2 方法 | 第49-51页 |
4.2.1 菌株Y-88的液体发酵 | 第49页 |
4.2.2 发酵液的处理 | 第49页 |
4.2.3 菌丝体生物量测量 | 第49页 |
4.2.4 最佳碳源筛选 | 第49页 |
4.2.5 最佳氮源筛选 | 第49页 |
4.2.6 培养基组成优化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2.7 培养基组成优化的正交试验设计 | 第50页 |
4.2.8 培养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设计 | 第50-51页 |
4.2.9 培养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设计 | 第51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63页 |
4.3.1 不同碳源对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产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2 不同氮源对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产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3.3 培养基组成优化的单因素试验 | 第53-55页 |
4.3.4 培养基组成优化的正交试验 | 第55-57页 |
4.3.5 培养条件优化的单因素试验 | 第57-61页 |
4.3.6 培养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| 第61-63页 |
4.4 讨论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9页 |
5.1 总结 | 第65-66页 |
5.2 展望 | 第66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