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测绘学论文--摄影测量学与测绘遥感论文--测绘遥感技术论文

基于多尺度遥感影像的不透水面信息提取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7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基于影像分类的方法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最大似然分类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决策树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3 支持向量机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4 人工神经网络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5 面向对象分类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谱混合分析技术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回归模型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遥感指数模型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现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第20-21页
    1.3 研究区概况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范围选择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自然地理状况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历史人文状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社会经济状况第24-2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-27页
第二章 数据源与数据预处理第27-40页
    2.1 遥感数据源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Landsat卫星影像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ZY-3卫星影像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Pleiades卫星影像第30-31页
    2.2 遥感数据预处理第31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遥感影像的镶嵌和裁剪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遥感影像去云第38-40页
第三章 基于中分辨率影像的不透水面提取第40-66页
    3.1 基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不透水面提取第4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原理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影像预处理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端元收集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端元盖度计算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分解精度评价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不透水面提取第53-54页
    3.2 基于指数模型的不透水面提取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NDISI指数构建的原理和方法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NDISI的改进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地表温度的反演及细化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植被指数的选择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透水面提取第62-63页
    3.3 两种模型的比较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透水面提取精度验证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模型的分析比较第64-66页
第四章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不透水面提取第66-88页
    4.1 基于分层分类的不透水面提取第6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分层分类法原理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不透水面类别的确定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新波段的构造第68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构建不透水面提取模型第76-79页
    4.2 面向对象的不透水面提取第79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面向对象分类的原理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影像分割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对象特征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光谱特征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纹理特征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3 空间特征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分类规则建立第82-86页
    4.3 方法比较与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透水面提取精度验证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方法分析比较第87-88页
第五章 福州盆地不透水面动态变化分析第88-106页
    5.1 不透水面提取结果第88-92页
    5.2 不透水面动态变化分析第92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透水面面积变化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透水面空间变化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各行政区的不透水面面积变化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不透水面景观格局分析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4.1 景观格局指数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4.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第100-101页
    5.3 不透水面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经济因素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人口因素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交通因素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政府决策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自然地理因素第104-106页
第六章 不透水面的热环境效应第106-123页
    6.1 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关系分析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二维关系分析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多维关系分析第111页
    6.2 精细尺度不透水面的热环境效应分析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指标的选择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样本小区的选择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多元回归分析第113-115页
    6.3 福州盆地的热环境演变第115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区域热环境改善策略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2.1 降低不透水面密度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2.2 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2.3 建筑材料的改进第122-123页
结论第123-127页
    1 主要结论第123-125页
    2 特色与创新第125-126页
    3 研究展望第126-127页
参考文献第127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个人简历第138页

论文共1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在位活体成像研究线粒体动态运输与斑马鱼轴突再生的关系
下一篇:Co-Mo耐硫变换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