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言 | 第13-21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13-16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三、研究思路 | 第18-21页 |
第一章 桐城派文人的治生观 | 第21-49页 |
第一节 桐城派文人义利观的继承与演变 | 第21-31页 |
一、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 | 第21-25页 |
二、桐城派文人义利观对古代的继承和演变 | 第25-31页 |
第二节 桐城派文人治生观念中的务实性 | 第31-37页 |
一、桐城派文人家训中的治生观念 | 第31-35页 |
二、桐城派文人个人治生观念的务实性 | 第35-37页 |
第三节 桐城派文人践行治生观念的总体考察 | 第37-42页 |
一、“假道学”之论的历史状况 | 第38-39页 |
二、桐城派文人的道学践行 | 第39-40页 |
三、桐城派文人与其他士人的个案对比看“假道学” | 第40-42页 |
第四节 桐城派文人践行治生观念的个案考察——以方宗诚为例 | 第42-48页 |
一、《清代野记》中方宗诚的“假道学” | 第42-44页 |
二、方宗诚污行的事实考证 | 第44-46页 |
三、其他对方宗诚的评定 | 第46-4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二章 桐城派文人的治生实践 | 第49-78页 |
第一节 做官治生 | 第49-58页 |
一、入仕之途 | 第49-54页 |
二、官员的收入 | 第54-56页 |
三、官员的致贫 | 第56-58页 |
第二节 游幕治生 | 第58-66页 |
一、桐城派幕僚概况 | 第58-59页 |
二、桐城派文人的入幕方式 | 第59-62页 |
三、为幕之道 | 第62-64页 |
四、幕僚收入 | 第64-66页 |
第三节 从教道路 | 第66-71页 |
一、清代教职的种类 | 第66页 |
二、教师的选聘及辞退 | 第66-69页 |
三、教师的收入 | 第69-71页 |
第四节 其他途径 | 第71-74页 |
一、其他的治生方式 | 第71-73页 |
二、读书的收入 | 第73-74页 |
第五节 治生道路的转换 | 第74-7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三章 治生圈与桐城派的形成 | 第78-103页 |
第一节 以官员为核心的圈子 | 第78-86页 |
一、桐城派官员的圈子概貌 | 第78-80页 |
二、以京官为中心的圈子 | 第80-84页 |
三、以地方官员为中心的圈子 | 第84-86页 |
第二节 以山长为核心的圈子 | 第86-90页 |
一、姚鼐与钟山书院 | 第86-88页 |
二、书院圈子与桐城派的地域传播 | 第88-90页 |
第三节 以地域、宗亲为连系的圈子 | 第90-92页 |
一、地域、宗亲圈子与桐城派学术体系的传承 | 第90-91页 |
二、地域、宗亲圈子对桐城派学术发展的作用 | 第91-92页 |
第四节 圈子的交融性与流派的强化——以姚氏兄弟为例 | 第92-101页 |
一、二姚及宗亲、姻亲 | 第93-97页 |
二、二姚的师友 | 第97-100页 |
三、二姚间接的重要关系 | 第100-101页 |
四、关系圈的特征 | 第10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第四章 治生对桐城派文学、学术的影响 | 第103-131页 |
第一节 治生影响的文学创作 | 第103-109页 |
一、幕僚的代笔之作 | 第103-107页 |
二、治生需求下的应酬文字 | 第107-109页 |
第二节 治生与桐城派学术研究 | 第109-116页 |
一、桐城派经学成就概况 | 第110-111页 |
二、桐城派学术水平的客观评价 | 第111-112页 |
三、《汉学商兑》的争议 | 第112-116页 |
第三节 治生与流派形成的关系 | 第116-127页 |
一、桐城派诗文的风格 | 第116-120页 |
二、桐城派文统形成与不认同 | 第120-124页 |
三、流派产生的门派之见 | 第124-127页 |
第四节 治生与文学的个案:刘开和方宗诚的对比 | 第127-130页 |
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第五章 桐城派文人治生与流派的发展 | 第131-154页 |
第一节 治生与桐城派的人才培养 | 第131-139页 |
一、桐城派文人对家族财产的贡献 | 第131-136页 |
二、宗族对人才的培养 | 第136-139页 |
第二节 治生与桐城派的著作弘扬 | 第139-153页 |
一、别集的自刻与他刻 | 第140-145页 |
二、家族和地方文献的刊刻 | 第145-149页 |
三、流派总集的刊刻 | 第149-15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53-154页 |
结语 | 第154-155页 |
附录一:桐城派文人科举职业简表 | 第155-205页 |
附录二:清代文官品秩禄秩表 | 第205-209页 |
一、品秩表 | 第205-207页 |
二、禄秩表 | 第207-20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09-216页 |
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216-217页 |
后记 | 第217-2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