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概论 | 第11-20页 |
第一节 辽西地区自然环境与区位优势 | 第11-16页 |
一、自然环境 | 第11-15页 |
二、区位优势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 | 第16-20页 |
一、1949 年以前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二、1950—1980 年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| 第17页 |
三、1981—2000 年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| 第17-18页 |
四、2001 至今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红山文化分期、年代与类型研究 | 第20-53页 |
第一节 研究回顾 | 第20-22页 |
一、关于红山文化分期的主要学术观点 | 第20-21页 |
二、关于红山文化类型划分的主要学术观点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分期与年代 | 第22-31页 |
一、关于红山文化分期的主要学术依据 | 第22-30页 |
二、红山文化早、中、晚三期及各期特征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类型划分 | 第31-51页 |
一、魏家窝铺类型 | 第31-36页 |
二、牛河梁—兴隆沟类型 | 第36-41页 |
三、哈民忙哈类型 | 第41-45页 |
四、那斯台类型 | 第45-51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红山文化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 | 第53-171页 |
第一节 聚落考古理论与方法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教来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聚落研究 | 第54-133页 |
一、概述 | 第54-62页 |
二、红山文化聚落分组、分级及详述 | 第62-130页 |
三、红山文化聚落分布规律探讨 | 第130-133页 |
第三节 少郎河中游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| 第133-157页 |
一、概述 | 第133-138页 |
二、红山文化聚落分级及详述 | 第138-156页 |
三、红山文化聚落分布规律探讨 | 第156-157页 |
第四节 半支箭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| 第157-169页 |
一、概述 | 第157-158页 |
二、红山文化聚落分级及详述 | 第158-169页 |
三、红山文化聚落分布规律探讨 | 第169页 |
第五节小结 | 第169-171页 |
第四章 红山文化典型遗址发掘与研究 | 第171-325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171页 |
第二节 红山文化房屋形制与聚落布局研究 | 第171-219页 |
一、魏家窝铺聚落分析 | 第171-173页 |
二、哈民忙哈聚落分析 | 第173-182页 |
三、西台聚落分析 | 第182-184页 |
四、白音长汗聚落分析 | 第184-190页 |
五、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聚落分析 | 第190-193页 |
六、友好村二道梁聚落分析 | 第193-194页 |
七、老牛槽沟聚落分析 | 第194-198页 |
八、哈喇海沟聚落分析 | 第198-204页 |
九、小东山聚落分析 | 第204-209页 |
十、红山文化其它聚落遗址 | 第209-218页 |
十一、小结 | 第218-219页 |
第三节 红山文化墓葬与祭祀遗存研究 | 第219-322页 |
一、概述 | 第219-220页 |
二、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存分析 | 第220-221页 |
三、牛河梁遗址不同地点坛、庙、冢分析 | 第221-307页 |
四、胡头沟墓葬遗存 | 第307-309页 |
五、草帽山积石冢遗存 | 第309-314页 |
六、田家沟西梁头积石冢遗存 | 第314-315页 |
七、南台子墓葬遗存 | 第315-317页 |
八、友好村墓葬遗存 | 第317-318页 |
九、哈民忙哈墓葬遗存 | 第318-320页 |
十、白音长汗墓葬遗存 | 第320-322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322-325页 |
一、红山文化社会结构探讨 | 第322-324页 |
二、红山文化社会性质探讨 | 第324-325页 |
第五章 红山文化出土遗物研究 | 第325-667页 |
第一节 陶器研究 | 第325-502页 |
一、陶器种类 | 第325-408页 |
二、制作方法 | 第408页 |
三、施纹工艺 | 第408-501页 |
四、陶窑址与烧陶工艺 | 第501页 |
五、小结 | 第501-502页 |
第二节 玉器研究 | 第502-590页 |
一、概述 | 第502-504页 |
二、玉器种类 | 第504-569页 |
三、牛河梁玉器随葬状况分析 | 第569-580页 |
四、玉器使用功能探讨 | 第580-582页 |
五、玉雕工艺技术分析 | 第582-587页 |
六、玉料来源 | 第587-590页 |
第三节 石器研究 | 第590-651页 |
一、石器种类 | 第590-641页 |
二、加工方法 | 第641-650页 |
三、使用功能 | 第650-651页 |
第四节 陶塑、泥塑与石雕人像研究 | 第651-667页 |
一、陶塑人像 | 第652-658页 |
二、泥塑人像 | 第658-663页 |
三、石雕人像 | 第663-667页 |
第六章 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研究 | 第667-672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667页 |
第二节 古环境因素 | 第667-668页 |
第三节 农业经济因素 | 第668-670页 |
一、农业生产传统 | 第668页 |
二、农业生产工具 | 第668-669页 |
三、植物考古收获 | 第669-670页 |
第四节 渔猎经济因素 | 第670-672页 |
一、骨、石质渔猎工具 | 第670页 |
二、动物骨骼、鱼骨、蚌壳等研究 | 第670-671页 |
三、小结 | 第671-672页 |
第七章 红山文化原始宗教信仰与祭祀体系研究 | 第672-689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672-673页 |
第二节 祖先崇拜 | 第673-682页 |
第三节 动物崇拜 | 第682-685页 |
第四节 天地崇拜 | 第685-687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687-689页 |
第八章 红山文化与本地区及相关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探讨 | 第689-706页 |
第一节 红山文化与本地区其它考古学文化关系探讨 | 第689-699页 |
一、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关系 | 第690-693页 |
二、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关系 | 第693页 |
三、红山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关系 | 第693-695页 |
四、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关系 | 第695-696页 |
五、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关系 | 第696-699页 |
第二节 红山文化与相关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探讨 | 第699-706页 |
一、红山文化与黄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| 第700-701页 |
二、红山文化与东北其它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| 第701-702页 |
三、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的关系 | 第702-706页 |
第九章 结语 | 第706-7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8-718页 |
后记 | 第718-7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