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苏州古城区降雨径流水文水质特征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城市非点源污染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城市降雨径流水质特征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城市降雨径流颗粒物污染特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城市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城市降雨径流水质影响因素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物控制管理措施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降雨径流污染物负荷估算模型第24-25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框架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标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26页
    1.5 本研究特色第26-28页
第2章 研究区环境特征与实验方案第28-46页
    2.1 古城区环境特征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环境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候特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降雨特征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区域特色第29-30页
    2.2 采样方案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监测点选择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样品采集方法与装置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降雨量监测第33-34页
    2.3 水质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监测项目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样品保存与管理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分析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主要分析仪器第35页
    2.4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初期冲刷效应的判定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数据处理第45页
    2.5 所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45-46页
第3章 苏州市古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特征研究第46-97页
    3.1 降雨径流水文特征第46-49页
    3.2 降雨径流PH动态变化特征第49-52页
    3.3 降雨径流污染物空间分异第52-68页
    3.4 污染物浓度随径流过程变化特征分析第68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路面降雨径流污染物过程变化特征第69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屋面降雨径流污染物过程变化特征第79-84页
    3.5 降雨径流污染物赋存形态特征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降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赋存形态分布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氮磷形态动态变化特征第87-91页
    3.6 降雨径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第91-94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94-97页
第4章 苏州市古城区降雨径流颗粒物粒径特征研究第97-107页
    4.1 路面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其过程变化特征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颗粒物粒径过程变化特征第99-101页
    4.2 屋面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其过程变化特征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颗粒物粒径过程变化特征第102页
    4.3 降雨水文参数对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分析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前期晴天数对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分析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降雨强度对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分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降雨径流量对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分析第104-105页
    4.4 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与主要污染物相关分析第105-10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第5章 苏州市古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研究第107-120页
    5.1 降雨径流中颗粒物初期冲刷效应第108-111页
    5.2 降雨径流中有机物初期冲刷效应第111-113页
    5.3 降雨径流中营养元素初期冲刷效应第113-118页
    5.4 初期冲刷效应影响因素分析第118-11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19-120页
第6章 苏州市古城区降雨径流年污染负荷估算第120-129页
    6.1 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第120-123页
    6.2 古城区降雨径流年污染负荷估算第123-127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27-129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-134页
    7.1 论文主要结论第129-132页
    7.2 不足和展望第132-134页
参考文献第134-142页
致谢第142-143页
作者简历第143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海藻酸钙/甲基纤维素温敏性凝胶小球的制备及其吸附与再生性能
下一篇:不同Ni含量的耐候钢在模拟高湿热海洋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