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 蜂蜜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1 蜂蜜的成分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 野桂花蜜的简介 | 第13页 |
1.3 野桂花蜜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| 第13-14页 |
2 蜂蜜多酚的概述 | 第14-17页 |
2.1 多酚的结构及分类 | 第14-15页 |
2.2 蜂蜜多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15-16页 |
2.2.1 抗氧化能力 | 第15页 |
2.2.2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| 第15页 |
2.2.3 抑菌消炎、抗肿瘤作用 | 第15页 |
2.2.4 治疗肠胃疾病 | 第15-16页 |
2.2.5 美容和抗衰老的功效 | 第16页 |
2.2.6 其他 | 第16页 |
2.3 多酚的应用现状 | 第16-17页 |
3 多酚化合物提取方法 | 第17-19页 |
3.1 有机溶剂提取法 | 第17页 |
3.2 超声波辅助提取 | 第17-18页 |
3.3 微波辅助萃取 | 第18页 |
3.4 超临界流体萃取 | 第18页 |
3.5 固相萃取技术 | 第18页 |
3.6 酶提取方法 | 第18-19页 |
4 多酚类物质纯化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4.1 柱层析 | 第19页 |
4.2 薄层层析 | 第19-20页 |
4.3 膜分离法 | 第20页 |
4.4 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20页 |
5 多酚类物质成分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5.1 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| 第20-21页 |
5.2 红外吸收光谱法 | 第21页 |
5.3 高效液相色谱 | 第21页 |
5.4 核磁共振 | 第21-22页 |
5.5 液-质联用技术 | 第22页 |
6 测定多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6.1 DPPH自由基法 | 第22-23页 |
6.2 ORAC法 | 第23页 |
6.3 ABTS法 | 第23页 |
6.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23-24页 |
6.5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24页 |
7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| 第24-25页 |
8 研究的内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野桂花蜜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| 第26-3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26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26页 |
1.3 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3.1 提取溶剂的筛选 | 第26-27页 |
1.3.2 原儿茶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27页 |
1.3.3 野桂花蜜多酚化合物的超声波辅助提取 | 第27页 |
1.3.4 多酚化合物得率的计算 | 第27-28页 |
1.3.5 单因素实验 | 第28页 |
1.3.6 响应面分析实验 | 第2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5页 |
2.1 不同溶剂对野桂花蜜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2 单因素实验结果 | 第29-32页 |
2.2.1 溶剂浓度对野桂花蜜多酚得率的影响 | 第29页 |
2.2.2 料液比对野桂花蜜多酚得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2.3 超声波时间对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2.4 超声波温度对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| 第32-34页 |
2.4 响应面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5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 | 第35页 |
2.6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与传统浸提法的比较 | 第35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野桂花蜜多酚的纯化工艺研究 | 第37-4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0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7页 |
1.2 仪器和设备 | 第37-38页 |
1.3 方法 | 第38-40页 |
1.3.1 野桂花蜜多酚提取液的制备 | 第38页 |
1.3.2 原儿茶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38页 |
1.3.3 多酚纯度的测定 | 第38页 |
1.3.4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| 第38页 |
1.3.5 大孔吸附树脂对野桂花蜜多酚吸附率和解析率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1.3.6 大孔树脂对野桂花蜜多酚的静态吸附动力学试验 | 第39页 |
1.3.7 XAD-2大孔树脂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工艺条件优化 | 第39-40页 |
1.3.8 野桂花蜜多酚初步纯化物的聚酰胺树脂分离 | 第4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7页 |
2.1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试验 | 第40-41页 |
2.2 XAD-2树脂对野桂花蜜多酚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| 第41页 |
2.3 大孔树脂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工艺条件优化 | 第41-47页 |
2.3.1 上样量浓度对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3.2 不同pH值对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.3.3 洗脱液体积分数对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2.3.4 上样流速对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2.3.5 洗脱流速对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2.3.6 洗脱量对纯化野桂花蜜多酚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2.4 各阶段样品中总酚含量和纯度的比较 | 第47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野桂花蜜多酚的成分分析 | 第48-58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48-49页 |
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48-49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4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2.1 色谱条件 | 第49页 |
2.2 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49页 |
2.3 样品制备与测定 | 第49-50页 |
2.4 精密度的考察 | 第50页 |
2.5 重现性的考察 | 第50页 |
2.6 加标回收率试验 | 第5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6页 |
3.1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3.2 精密度考察 | 第51页 |
3.3 重现性考察 | 第51-52页 |
3.4 加标回收率考察 | 第52-53页 |
3.5 HPLC对野桂花蜜多酚的组分分析 | 第53-56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野桂花蜜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| 第58-66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58-60页 |
1.1 样品采集 | 第58页 |
1.2 化学试剂 | 第58页 |
1.3 仪器设备 | 第58-59页 |
1.4 实验方法 | 第59-60页 |
1.4.1 样品处理 | 第59页 |
1.4.2 总酚含量的测定 | 第59页 |
1.4.3 还原性的测定 | 第59页 |
1.4.4 清除DPPH·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1.4.5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测定 | 第60页 |
1.4.6 清除羟基自由基(·OH)的能力测定 | 第6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4页 |
2.1 不同试样野桂花蜜总酚含量测定 | 第60-61页 |
2.2 野桂花蜜的还原性 | 第61-62页 |
2.3 野桂花蜜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| 第62-63页 |
2.4 野桂花蜜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| 第63页 |
2.5 野桂花蜜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| 第63-64页 |
2.6 野桂花蜜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| 第64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6-68页 |
1 结论 | 第66-67页 |
2 讨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8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