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案例分析法 | 第11页 |
1.3.2 法律解释法 | 第11页 |
1.3.3 比较分析法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及意义 | 第12-19页 |
2.1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2.1.1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日益增大 | 第12-13页 |
2.1.2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有其独立属性 | 第13页 |
2.2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立法的意义 | 第13-19页 |
2.2.1 突破了传统共犯理论的适用困境 | 第14-17页 |
2.2.2 更好的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帮助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 | 第19-30页 |
3.1 对本罪主观上的认定 | 第19-22页 |
3.1.1 本罪“明知”的内容范围 | 第20-21页 |
3.1.2 本罪中“明知”是否应包含“应当知道” | 第21-22页 |
3.2 中立帮助行为的入罪条件 | 第22页 |
3.3 本罪与相关联共同犯罪的区分 | 第22-27页 |
3.3.1 主观方面 | 第25-26页 |
3.3.2 客观方面 | 第26-27页 |
3.4 本罪的竞合 | 第27-30页 |
3.4.1 对构成本罪的行为人行为个数的认定 | 第27-28页 |
3.4.2 对本罪第三款规定的竞合形态的分析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被帮助者的行为结果对于该罪认定之影响 | 第30-33页 |
4.1 被帮助者所实施的行为不足以达到起刑点 | 第30页 |
4.2 被帮助者达成的犯罪结果与帮助行为没有物理因果关系 | 第30-31页 |
4.3 被帮助者没有实现计划中的犯罪结果 | 第31-33页 |
结语 | 第33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