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水路运输论文--港口工程论文--港口水工建筑物论文--码头论文

框架码头大直径钢护筒嵌岩桩基工作性状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7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7-19页
第二章 钢护筒与钢筋混凝土联合受力桩基试验研究第19-39页
    2.1 小比尺单桩模型试验第1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材料选择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加载方案设计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试验测点布置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试验结果分析第24-33页
    2.2 大比尺单桩模型试验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简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结果分析第34-37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第三章 框架码头钢护筒嵌岩桩承载性状数值模拟第39-99页
    3.1 钢护筒嵌岩桩数值建模第39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本构模型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接触面模型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初始地应力的处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钢护筒嵌岩桩有限元建模实例第48-49页
    3.2 钢护筒嵌岩桩单桩承载性状数值模拟第4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桩竖向承载计算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影响竖向承载的因素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桩基水平承载计算结果分析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桩基水平承载影响因素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 3.3 斜坡施工对桩基承载性状数值模拟第63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模型的建立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模型参数选取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岸坡回填方式对桩基承载性的结果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影响因素分析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第74-77页
    3.4 框架码头钢护筒嵌岩桩基础承载性状数值模拟第77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框架码头钢护筒嵌岩桩基础模型建立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框架码头钢护筒嵌岩桩基础承载影响因素分析第83-90页
    3.5 水位对框架码头桩基承载性状影响的数值模拟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模型建立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计算结果分析第91-94页
    3.6 水位骤降对码头桩基承载性状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数值模拟方案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水位降幅对码头桩基受力变形的影响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水位降速对码头桩基受力变形的影响第96-97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97-99页
第四章 钢护筒-混凝土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第99-111页
    4.1 试验方法及试验方案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件结构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验仪器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验方案第100-101页
    4.2 平型界面试件试验结果分析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荷载—位移关系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抗剪强度—法向应力的关系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界面摩擦强度第103页
    4.3 凹型界面试件试验结果分析第10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界面破坏形态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荷载-位移关系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抗剪强度—法向应力的关系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界面摩擦强度第107-108页
    4.4 钢-砼界面剪切特性描述第108-11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10-111页
第五章 大直径钢护筒嵌岩桩简化计算第111-118页
    5.1 嵌固深度的简化计算第111-112页
    5.2 桩嵌固深度的对比分析第112-115页
    5.3 M法对原型桩受弯嵌固点深度的计算第115-116页
    5.4 关于原型桩的嵌固深度和水平承载力的讨论第116-117页
    5.5 设计嵌固深度可靠性分析第117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17-118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-120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118-119页
    6.2 后续工作展望第119-120页
致谢第120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27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7页
    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7页
    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7页

论文共12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掺铒光纤环形激光器频域动力学特性及演化规律研究
下一篇:产品新市场破坏性创新设计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