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7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的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6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相关问题概述 | 第17-25页 |
2.1 认知概述 | 第17-19页 |
2.1.1 认知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1.2 认知的结构及方式 | 第17-18页 |
2.1.3 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2 毛泽东思想概述 | 第19-21页 |
2.2.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| 第19-20页 |
2.2.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| 第20-21页 |
2.2.3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| 第21页 |
2.3 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21-25页 |
2.3.1 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| 第21-22页 |
2.3.2 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2.3.3 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5-37页 |
3.1 问卷的基本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1.1 问卷的主要内容 | 第25页 |
3.1.2 问卷的调查方法 | 第25页 |
3.1.3 问卷的收集处理及回收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2 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 | 第26-28页 |
3.2.1 问卷的调查对象 | 第26页 |
3.2.2 调查对象的结果统计 | 第26-27页 |
3.2.3 调查对象的统计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 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8-37页 |
3.3.1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主要内容的认知 | 第28-30页 |
3.3.2 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认知 | 第30-32页 |
3.3.3 对毛泽东思想的当代意义的认知 | 第32-35页 |
3.3.4 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认知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错误认知的原因分析 | 第37-43页 |
4.1 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4.1.1 功利倾向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1.2 市场经济的影响 | 第38页 |
4.1.3 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2 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2.1 课堂教学时效性不强 | 第39页 |
4.2.2 校园文化影响力不足 | 第39-40页 |
4.2.3 实践活动互动性不强 | 第40页 |
4.3 家庭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4.3.1 家庭环境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3.2 价值取向功利,责任意识淡薄 | 第41-42页 |
4.3.3 个人意识突出,实践能力较差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提升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正确认知的对策 | 第43-51页 |
5.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| 第43-45页 |
5.1.1 加强理论宣讲,弘扬主流意识 | 第43-44页 |
5.1.2 加强组织建设,完善机构制度 | 第44-45页 |
5.1.3 加强阵地建设,营造良好环境 | 第45页 |
5.2 实行高校教学改革 | 第45-48页 |
5.2.1 更新教育理念,突出教学开放性 | 第45-46页 |
5.2.2 充实教学内容,加强教学实效性 | 第46-47页 |
5.2.3 创新教育机制,体现教学先进性 | 第47-48页 |
5.3 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 | 第48-51页 |
5.3.1 坚定理想信念,提高认知水平 | 第48-49页 |
5.3.2 加强知识储备,锻炼过硬本领 | 第49-50页 |
5.3.3 参与社会实践,丰富人生阅历 | 第50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