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21页 |
一、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11-18页 |
三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四、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利玛窦来华背景与在华历程 | 第21-39页 |
第一节 利玛窦来华背景 | 第21-26页 |
一、基于神学的思想文化交流 | 第21-23页 |
二、三教合一趋于成熟 | 第23-26页 |
第二节 利玛窦在华的“三教观”发展历程 | 第26-33页 |
一、肇庆——初步认识儒、释、道三教 | 第27-28页 |
二、韶州——对三教认识的深化 | 第28-31页 |
三、南京——对三教认识走向成熟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利玛窦论著及其学术研究 | 第33-39页 |
一、《天主实义》 | 第33-35页 |
二、《利玛窦中国札记》 | 第35-39页 |
第二章 援儒入耶:利玛窦儒学化的天主教思想 | 第39-61页 |
第一节 儒家经典中概念、范畴的融合 | 第39-44页 |
一、对应“天主”的“上帝” | 第39-42页 |
二、对应“灵魂”的“魂魄”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原始儒家思想的调适 | 第44-50页 |
一、孝之接受 | 第44-46页 |
二、仁之融合 | 第46-47页 |
三、礼之偏见 | 第47-50页 |
第三节 宋明新儒学思想的辩易 | 第50-55页 |
一、关于最高原理的辩易——“太极”、“理”、“灵觉” | 第50-52页 |
二、关于鬼神观的辩易 | 第52-55页 |
第四节 借儒扬耶的传教方式 | 第55-61页 |
一、习儒家经典 | 第55-57页 |
二、与儒士交往 | 第57-61页 |
第三章 驱佛正耶:佛、耶信仰之争 | 第61-73页 |
第一节 耶佛思想冲突 | 第61-65页 |
一、万物实有与佛教空无 | 第61-63页 |
二、批判轮回、戒杀生观念 | 第63-65页 |
第二节 耶佛论辩 | 第65-73页 |
一、偶像崇拜 | 第65-68页 |
二、人性善恶 | 第68-73页 |
第四章 容道化耶:民间信仰、社会习俗的融合 | 第73-89页 |
第一节 民间信仰神祗与崇拜 | 第73-76页 |
一、对民间信仰的批判 | 第73-75页 |
二、对民间信仰的改造 | 第75-76页 |
第二节 神道设教 | 第76-89页 |
一、天主显灵论 | 第77-79页 |
二、耶稣来临的中国历史依据 | 第79-80页 |
三、地图中心的中国 | 第80-89页 |
结语 | 第89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