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内科论文--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

加味实脾饮膏方治疗阳虚质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

中文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3页
缩略语一览表第14-15页
前言第15-17页
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第17-22页
    1.1 病例来源第17页
    1.2 病例选择标准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西医诊断标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标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心力衰竭分期标准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中医体质诊断标准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纳入、排除及剔除标准第18-19页
    1.3 疗效评价第19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治疗方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观察指标第19-21页
    1.5 统计学处理原则第21-22页
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第22-33页
    2.1 基线资料的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两组患者西医基础用药比较第23页
    2.2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比较第23-24页
    2.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的比较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治疗后的比较第25页
    2.4 两组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的比较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两组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两组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治疗后的比较第26页
    2.5 两组患者MLHFQ评分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的比较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两组患者MLHFQ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两组患者MLHFQ评分治疗后的比较第27页
    2.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及疗效比较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第29-31页
    2.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虚质评分比较第31-32页
    2.8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第32-33页
第三章 讨论第33-45页
    3.1 理论背景第33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及治疗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中医体质治疗疾病的理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体质研究进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本研究实脾饮的溯源及探讨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膏方的溯源及探讨第40-41页
    3.2 对本研究的探讨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药调体治疗对心功能治疗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中药调体治疗对运动耐量指标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中药调体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中药调体治疗对中医证候及阳虚质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3.3 不足与展望第44-45页
第四章 结论第45-46页
参考文献 1第46-48页
文献综述第48-5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 2第51-52页
附录第52-62页
已发表文章第62-63页
致谢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-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
下一篇:BDNF-TrkB信号通路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