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中英文对照表 | 第12-13页 |
引言 | 第13-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-17页 |
第一部分:临床研究 | 第17-32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案 | 第17-22页 |
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2 研究方案 | 第17-21页 |
2.1 临床研究 | 第17-19页 |
2.1.1 诊断标准 | 第17-18页 |
2.1.2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18页 |
2.1.3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18页 |
2.1.4 剔除病例标准 | 第18-19页 |
2.1.5 临床观察方法 | 第19页 |
2.2 病例来源 | 第19页 |
2.3 采用药物 | 第19页 |
2.4 试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| 第19页 |
2.5 观察疗程 | 第19页 |
2.6 观察内容 | 第19-20页 |
2.6.1 疗效性观察 | 第19-20页 |
2.6.2 不良反应观察 | 第20页 |
2.7 疗效判定标准 | 第20-21页 |
2.7.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| 第20页 |
2.7.2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(IPSS) | 第20-21页 |
2.7.3 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评定标准 | 第21页 |
2.7.4 最大尿流率改善评定标准 | 第21页 |
3 数据统计处理 | 第21页 |
4 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5 关键技术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研究结果 | 第22-29页 |
1 总体疗效 | 第22-23页 |
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| 第23-28页 |
2.1 治疗前后I-PSS比较 | 第23-24页 |
2.2 治疗前后Qo L比较 | 第24-25页 |
2.3 治疗前后Qmax比较 | 第25-26页 |
2.4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| 第26-27页 |
2.5 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比较 | 第27-28页 |
2.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| 第28页 |
3 用药安全性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讨论 | 第29-30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
第二部分:实验研究 | 第32-48页 |
第一节 研究方案 | 第32-38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2-33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32页 |
1.2 实验药品 | 第32页 |
1.3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32页 |
1.4 实验引物设计:引物序列 | 第32-33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3-36页 |
2.1 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建立 | 第33页 |
2.2 分组及给药 | 第33页 |
2.3 标本取下后即刻清除表面的残留血液和脂肪结缔组织 | 第33页 |
2.4 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及分裂周期 | 第33页 |
2.5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(RT-PCR)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中bcl-2 m RNA、baxm RNA的表达 | 第33-36页 |
2.5.1 提取样本总RNA | 第34页 |
2.5.2 逆转录合成cDNA | 第34-35页 |
2.5.3 Real Time PCR | 第35-36页 |
3 统计方法 | 第36-37页 |
4 技术路线 | 第37页 |
5 关键技术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研究结果 | 第38-44页 |
1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38页 |
2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 mRNA表达影响 | 第38-40页 |
3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cl-2 mRNA表达影响 | 第40-41页 |
4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/bcl-2 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5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讨论 | 第44-46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
第三部分:理论探讨 | 第48-61页 |
一、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理论探讨 | 第48-52页 |
二、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| 第52-53页 |
三、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| 第53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文献综述 | 第62-99页 |
文献综述 1 | 第6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4页 |
文献综述 2 | 第94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99页 |
附录 | 第99-104页 |
附录 1 | 第99-103页 |
附录 2 | 第103-10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104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