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4-18页 |
1.4.1 课题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课题研究框架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地域特色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| 第18-32页 |
2.1 地域特色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8-22页 |
2.1.1 何为地域特色 | 第18页 |
2.1.2 地域特色的属性 | 第18-20页 |
2.1.3 地域特色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2页 |
2.2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2.1 城市设计的含义 | 第22-23页 |
2.2.2 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2.3 地域特色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2.3.1 城市设计是营造地域特色的手段 | 第24页 |
2.3.2 地域特色是城市设计的目标 | 第24页 |
2.3.3 城市设计范畴与地域特色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2.4 城市设计案例研究 | 第25-30页 |
2.4.1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案例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4.2 澳大利亚堪培拉总体设计研究 | 第28-30页 |
2.4.3 案例总结 | 第30页 |
2.5 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地域性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| 第32-52页 |
3.1 宏观层面策略 | 第32-36页 |
3.1.1 图底关系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2 视线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3 色彩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1.4 天际轮廓线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 中观层面策略 | 第36-46页 |
3.2.1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力街区 | 第37-38页 |
3.2.2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空间 | 第38-42页 |
3.2.3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场空间 | 第42-46页 |
3.3 微观层面策略 | 第46-50页 |
3.3.1 建筑风貌设计策略 | 第46-48页 |
3.3.2 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| 第48-50页 |
3.4 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南涧新城城市设计案例研究 | 第52-78页 |
4.1 南涧新城中心城区案例的背景介绍 | 第52-53页 |
4.1.1 项目概况 | 第52页 |
4.1.2 城市设计范围 | 第52-53页 |
4.2 基础要素解析 | 第53-63页 |
4.2.1 城市总体规划 | 第53页 |
4.2.2 自然环境要素 | 第53-54页 |
4.2.3 人文资源要素 | 第54-55页 |
4.2.4 县城用地现状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2.5 南涧街道空间地域性分析 | 第56-61页 |
4.2.6 南涧老城区建筑要素提取 | 第61-63页 |
4.3 南涧县新城区城市地域特色营造 | 第63-76页 |
4.3.1 规划区功能与结构的特色的塑造 | 第63-65页 |
4.3.2 规划区建筑色彩与天际轮廓线的的地域特色塑造 | 第65-66页 |
4.3.3 规划区街道空间与广场空间的地域特色塑造 | 第66-69页 |
4.3.4 特色风貌区建筑特色塑造 | 第69-72页 |
4.3.5 规划区景观小品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塑造 | 第72-76页 |
4.4 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78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6页 |
附录A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86-88页 |
附录B:图片索引 | 第88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