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其他化学工业论文--发酵工业论文--发酵法制氨基酸论文

生物法生产蛋氨酸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4页
    1.1 腈类化合物概述第13-14页
    1.2 腈水解酶概述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腈水解酶的来源及性质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腈水解酶的作用机制第16-17页
    1.3 蛋氨酸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蛋氨酸的性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蛋氨酸的用途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蛋氨酸的市场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1.4 蛋氨酸生产工艺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化学法生产蛋氨酸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1 丙烯醛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2 氨基内酯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3 丙二酸酯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4 固液相转移催化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生物法生产蛋氨酸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1 酶拆分法制备L-蛋氨酸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2 发酵法生产蛋氨酸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3 化学-酶法生产蛋氨酸第25-27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选题意义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8-34页
第二章 产腈水解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第34-5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4-35页
    2.2 材料和方法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菌种、质粒及培养基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剂和仪器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腈水解酶基因组的提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腈水解酶基因NIT的PCR扩增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水解酶基因NIT的克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大肠杆菌E.coli JM109感受态的制备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5 目的基因的转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6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7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8 菌落PCR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腈水解酶基因的诱导表达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酶活定义及检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腈水解酶分离纯化及SDS-PAGE电泳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pH对酶活的影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腈水解酶的pH稳定性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酶的温度稳定性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1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2 底物特异性第4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4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腈水解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分离纯化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蛋白含量测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重组腈水解酶活力测定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pH对酶活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酶的pH稳定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酶的温度稳定性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酶促反应动力学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1 底物特异性第50-52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53-54页
第三章 重组大肠杆菌J10-4产腈水解酶工艺条件优化第54-6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菌种及初始培养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实验仪器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细胞培养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酶活定义及转化条件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分析检测方法和生物量的测定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菌种培养时间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不同种类培养基对菌体生长以及产酶的影响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诱导剂种类和浓度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诱导温度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诱导时间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1 初始pH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2 摇瓶装液量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3 接种量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8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种子培养时间的确定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种类培养基对菌体生长以及产酶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LB培养基成份优化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诱导剂种类和浓度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诱导温度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诱导时间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初始pH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摇瓶装液量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接种量对菌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0 摇瓶发酵菌体生长和产酶曲线第6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6-67页
第四章 静息细胞催化转化2-氨基-4-甲硫基丁腈制备蛋氨酸条件优化第67-8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7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菌种及培养基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细胞培养条件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微生物转化反应及酶活定义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转化pH值对酶活的影响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水解酶的pH稳定性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转化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水解酶的热稳定性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金属离子对腈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底物浓度对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产物添加量对底物转化速率的影响第69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69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转化体系pH值对酶活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腈水解酶的pH稳定性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转化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水解酶的热稳定性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金属离子对菌体酶活性的影响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底物添加量对酶活性的影响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不同浓度底物的转化进程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产物浓度对底物转化速率的影响第78-79页
    4.4 总结第7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79-81页
第五章 5L发酵罐产酶条件优化第81-98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1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菌种及培养基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种子液培养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5L发酵罐初始培养条件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生物量测定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转化条件及酶活定义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葡萄糖的测定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初始葡萄糖浓度的优化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碳源补加对发酵的影响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氮源补加对发酵的影响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0 诱导时机和诱导剂浓度的优化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1 恒定pH补料对发酵的影响第84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8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5L发酵罐分批发酵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选择分批补料发酵的依据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初始葡萄糖浓度的优化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碳源补加对发酵的影响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氮源补加对发酵的影响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诱导时机和诱导剂浓度的优化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恒定pH补料对发酵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9 分批补料发酵稳定性实验第94-9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5-96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6-98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8-101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8-99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99-101页
附录Ⅰ第101-102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2-103页
致谢第103页

论文共10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米曲霉产纤维素酶的鉴定和分离纯化研究
下一篇:大庆长垣扶余油层F1、F2储层特征及有利相带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