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2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| 第13-14页 |
1.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| 第13-14页 |
1.3 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2 论文结构 | 第15-16页 |
1.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4.1 国内体育建筑功能多样化相关理论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.2 国外体育建筑功能多样化相关理论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.1 功能多样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8页 |
1.5.2 体育建筑功能多样化的研究 | 第18页 |
1.5.3 高校体育馆建筑功能多样化的设计策略 | 第18页 |
1.5.4 青海大学体育馆功能多样化的实际案项目设计设计研究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功能多样化的概述与基本特征 | 第19-32页 |
2.1 功能多样化的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1.1 功能多样化的定义 | 第19页 |
2.1.2 功能多样化与多功能使用的辩证统一 | 第19-20页 |
2.2 功能多样化的基本特征 | 第20-31页 |
2.2.1 功能多样化的功能组合形式 | 第20-26页 |
2.2.2 功能多样化的空间组合形式 | 第26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高校体育建筑的功能多样化 | 第32-60页 |
3.1 高校体育馆功能的多样化 | 第32-33页 |
3.1.1 体育馆功能多样化的研究背景 | 第32页 |
3.1.2 高校体育馆功能多样化的功能组合方式 | 第32-33页 |
3.2 高校体育馆实例调查研究 | 第33-54页 |
3.2.1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 | 第33-40页 |
3.2.2 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 | 第40-44页 |
3.2.3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| 第44-47页 |
3.2.4 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 | 第47-52页 |
3.2.5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 | 第52-54页 |
3.3 抽样调研问卷 | 第54-58页 |
3.3.1 问卷制定和回收情况 | 第54-55页 |
3.3.2 问卷数据整理 | 第55-58页 |
3.4 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4.1 高校体育馆功能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| 第59页 |
1)管理模式上注重校内使用,使用率低 | 第59页 |
2)功能单一,兼容性不强 | 第59页 |
3)固定座位数量较多,非赛时占用过多空间 | 第59页 |
4)与校园活动和社会服务性联系较弱 | 第59页 |
5)高校体育馆场地数量不足,缺少系统化管理 | 第59页 |
6)体育馆人均场地面积少,但场馆空置率高 | 第59页 |
3.4.2 调研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4章 高校体育馆功能多样化的设计策略 | 第60-84页 |
4.1 总体布局的多样化方式 | 第60-63页 |
4.2 功能组合的多样化方式 | 第63-65页 |
4.2.1 体育类建筑空间的组合方式 | 第63页 |
4.2.2 校园功能活动的组合方式 | 第63-64页 |
4.2.3 社会性服务空间的组合方式 | 第64-65页 |
4.3 建筑平面的多样化方式 | 第65-68页 |
4.3.1 平面组合方式 | 第65页 |
4.3.2 比赛场地平面尺寸的兼容性 | 第65-68页 |
4.3.3 预留辅助性功能空间 | 第68页 |
4.4 建筑剖面的多样化方式 | 第68-72页 |
4.4.1 剖面竖向空间高度的兼容性 | 第68-70页 |
4.4.2 剖面形式适应功能多样化的改造方式 | 第70-71页 |
4.4.3 夹层空间与附属空间的功能多样化 | 第71-72页 |
4.5 体育馆看台座椅设置的多样化方式 | 第72-76页 |
4.5.1 固定座椅为主的布置方式 | 第72页 |
4.5.2 活动座椅为主的布置方式 | 第72-73页 |
4.5.3 全部活动座椅的布置方式 | 第73-76页 |
4.6 高校体育馆的信息化运营管理 | 第76-80页 |
4.7 未来高校体育馆功能多样化发展趋势 | 第80-83页 |
4.8 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5章 青海大学体育馆功能多样化的设计与研究 | 第84-105页 |
5.1 项目基本概况 | 第84-87页 |
5.1.1 项目区位 | 第84-86页 |
5.1.2 项目要求与体育馆的定位 | 第86-87页 |
5.1.3 设计之初的功能多样化思路 | 第87页 |
5.2 建筑空间布局的多样化 | 第87-90页 |
5.2.1 方案总平面 | 第87-89页 |
5.2.2 与校园功能活动相联系的空间组合 | 第89页 |
5.2.3 预留开放社会服务的可能性 | 第89-90页 |
5.3 平面空间的功能多样化使用与场地尺寸的兼容性 | 第90-91页 |
5.4 剖面空间的功能多样化使用与高度的兼容性 | 第91-92页 |
5.5 附属空间的功能多样化使用 | 第92-93页 |
5.6 看台座椅的灵活布置方式 | 第93-104页 |
5.6.1 方案一 | 第93-98页 |
5.6.2 方案二 | 第98-103页 |
5.6.3 两方案的比较 | 第103-104页 |
5.7 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9页 |
附录 高校体育馆建筑功能多样化设计策略研究问卷调查 | 第109-11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2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