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土力学论文--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

层状土质边坡的地震响应与动力破坏机理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边坡动力问题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边坡地震作用下破坏机理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第2章 工程背景及振动台模型试验第17-34页
    2.1 工程区域地质背景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形地貌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水文及气象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地层岩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地质构造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不良地质第19-20页
    2.2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第2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目的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设备介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模型相似关系设计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试验模型箱的设计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模型试验边坡填筑材料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试验边坡模型设计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传感器的布置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试验加载工况设计第26-31页
    2.3 振动台试验过程第31-3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3章 层状边坡动力响应规律及变形情况分析第34-62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34页
    3.2 砾砂-粘砂-中砂组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位移变形分析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动力响应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3.3 粘砂-砾砂-中砂组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位移变形分析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动力响应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3.4 砾砂-中砂-粘砂组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位移变形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动力响应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3.5 中砂-砾砂-粘砂组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位移变形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动力响应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0-62页
第4章 不同组合方式下层状边坡组间对比分析第62-77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62页
    4.2 第一对比组的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位移变形对比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4.3 第二对比组的分析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位移变形对比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4.4 边坡破坏模式的总结及机理分析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层状边坡破坏模式总结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层状边坡失稳破坏特征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4.5 边坡动力响应规律总结及现象分析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边坡动力响应的规律总结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5-77页
第5章 动力作用下边坡永久变形计算研究第77-89页
    5.1 Newmark原理简介第77-78页
    5.2 Newmark有限滑动位移算法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圆弧滑动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块体滑动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平面滑动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一次地震中的有效滑动次数第83-84页
    5.3 边坡的位移计算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边坡屈服加速度的计算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边坡位移的计算第86-8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结论与展望第89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维过渡族金属硫属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催化产氢性能研究
下一篇:三分束同时成像偏振相机预处理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