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2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课题中重要概念的界定 | 第16-24页 |
1.2.1 城市综合体 | 第16-19页 |
1.2.2 地铁站 | 第19-21页 |
1.2.3 衔接空间 | 第21-2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| 第24-28页 |
1.3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1.3.2 相关理论 | 第27-28页 |
1.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| 第28-30页 |
1.4.1 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4.2 课题的基本框架 | 第29-30页 |
1.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| 第30-31页 |
1.5.1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5.2 课题的创新性 | 第31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2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组合类型 | 第32-42页 |
2.1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组合 | 第32-38页 |
2.1.1 串联 | 第33-34页 |
2.1.2 并联 | 第34-35页 |
2.1.3 层叠 | 第35-36页 |
2.1.4 复合 | 第36-38页 |
2.2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类型 | 第38-39页 |
2.2.1 通道式衔接空间 | 第38页 |
2.2.2 中庭式衔接空间 | 第38-39页 |
2.2.3 广场式衔接空间 | 第39页 |
2.3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特点 | 第39-41页 |
2.3.1 开放性 | 第39-40页 |
2.3.2 畅通性 | 第40页 |
2.3.3 功能性 | 第40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3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影响因素 | 第42-52页 |
3.1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类型规模对衔接模式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3.1.1 城市综合体的类型规模 | 第42页 |
3.1.2 地铁站点的类型规模 | 第42-44页 |
3.1.3 对衔接模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 衔接空间实体界面围合对空间体验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3.2.1 实体界面的构成 | 第45-46页 |
3.2.2 实体界面的组合方式 | 第46页 |
3.2.3 对空间体验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3.3 人流动线对衔接空间形态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.1 人流动线的分类 | 第49页 |
3.3.2 人流动线对应的空间形态 | 第49-50页 |
3.4 使用时段对通道式衔接空间弹性拓展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4.1 上下班与节假日的人流峰值 | 第50页 |
3.4.2 影响空间弹性拓展程度的因素 | 第50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国内案例研究 | 第52-74页 |
4.1 广州太古汇与石牌桥地铁站衔接空间调研分析 40 | 第52-63页 |
4.1.1 案例典型性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1.2 功能业态分析 | 第55-58页 |
4.1.3 人流动线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1.4 衔接方式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1.5 环境设计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2 上海静安寺商圈与静安寺地铁站衔接空间调研分析 | 第63-69页 |
4.2.1 案例典型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2.2 功能业态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2.3 人流动向分析 | 第66页 |
4.2.4 衔接方式分析 | 第66-68页 |
4.2.5 环境设计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3 北京西环广场与西直门地铁站衔接空间调研分析 | 第69-73页 |
4.3.1 案例典型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3.2 功能业态分析 | 第70页 |
4.3.3 人流动线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3.4 衔接方式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3.5 环境设计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5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的方法策略 | 第74-82页 |
5.1 衔接空间设计原则 | 第74-75页 |
5.1.1 功能性原则 | 第74页 |
5.1.2 整体性原则 | 第74-75页 |
5.1.3 人性化原则 | 第75页 |
5.1.4 安全性原则 | 第75页 |
5.2 衔接空间设计要点 | 第75-76页 |
5.2.1 衔接空间流线畅通与便捷性 | 第75-76页 |
5.2.2 交通功能与衍生功能的统一 | 第76页 |
5.2.3 空间的简明性与丰富性并重 | 第76页 |
5.3 衔接空间设计内容 | 第76-80页 |
5.3.1 衔接空间交通组织 | 第76-78页 |
5.3.2 衔接空间功能组织 | 第78-79页 |
5.3.3 衔接空间组合方法 | 第79-80页 |
5.3.4 衔接空间环境设计 | 第8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6章 结论与不足 | 第82-83页 |
6.1 结论 | 第82页 |
6.2 不足 | 第82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