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--高等学校论文

大学建筑归属感公共空间设计与研究

摘要第9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及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社会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教育背景第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的目的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相关概念界定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公共空间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归属感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建筑心理学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建筑行为学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范围及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范围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5 论文结构框架第18-20页
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0-26页
    2.1 建筑心理学相关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内建筑心理学相关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外建筑心理学相关研究第21页
    2.2 建筑行为学相关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内建筑行为学相关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外建筑行为学相关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内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相关研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外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相关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24-26页
第三章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历程及现状第26-34页
    3.1 我国大学建筑公共空间阶段性发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第一阶段——传统型书院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第二阶段——功能型大学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第三阶段——大学综合体第27-28页
    3.2 欧美大学建筑公共空间阶段性发展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第一阶段——封闭型大学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第二阶段——功能型大学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第三阶段——开敞型大学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第四阶段——综合型大学第31-32页
    3.3 当代大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当代大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当代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四章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归属感认知第34-56页
    4.1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的内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环境内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文化内涵第34-35页
    4.2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的职能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促进大学校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优化教学环境,促进情感交流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促进大学与城市的有机联系第41-42页
    4.3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的效应第4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时间效应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场所效应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行为效应第52-55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五章 大学建筑归属感公共空间设计手法第56-74页
    5.1 大学建筑归属感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归属感在大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体现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当代建筑师眼下的归属感空间设计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当代大学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第57-58页
    5.2 大学建筑归属感公共空间设计原则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空间逻辑推敲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组织协调统一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个体关联对话第58-59页
    5.3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第59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线形组织空间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发散形组织空间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格栅形组织空间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竖向多重式组织空间第64-67页
    5.4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的尺度研究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空间尺度的基本认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如何正确地把握空间尺度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空间归属度及空间归属率的计算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72-74页
结论第74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80-82页
致谢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内养护混凝土收缩和早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
下一篇: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