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平井压裂储层应力场扰动规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5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1.2.1 水平井压裂应力场计算模型研究 | 第9-11页 |
1.2.2 水平井压裂应力场扰动机理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3 天然裂缝的表征及重构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岩石基本物性和力学参数测试 | 第15-20页 |
2.1 岩石物性参数测试 | 第15-16页 |
2.2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| 第16-1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水平井压裂扰动应力场分析计算模型 | 第20-34页 |
3.1 扰动应力场的构成分析 | 第20页 |
3.2 水平井压裂扰动应力场数学模型 | 第20-27页 |
3.2.1 模型假设 | 第20页 |
3.2.2 原始地应力场 | 第20-21页 |
3.2.3 近井筒集中应力 | 第21-23页 |
3.2.4 裂缝诱导应力 | 第23-25页 |
3.2.5 多种效应的附加应力 | 第25页 |
3.2.6 水平井压裂扰动应力场 | 第25-27页 |
3.3 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27-32页 |
3.3.1 应力-渗流-温度多场耦合理论 | 第27-30页 |
3.3.2 水平井压裂扰动应力场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30-32页 |
3.4 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模型求解的验证 | 第32-33页 |
3.4.1 基本数据 | 第32页 |
3.4.2 扰动应力计算结果对比 | 第32-3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无缝地层压裂应力场扰动规律研究 | 第34-64页 |
4.1 单条裂缝周围应力变化规律 | 第34-36页 |
4.1.1 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 | 第34-35页 |
4.1.2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 地层参数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 | 第36-40页 |
4.2.1 水平主应力比值 | 第36-38页 |
4.2.2 地层泊松比 | 第38-40页 |
4.3 水平井筒方位角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4.4 裂缝参数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 | 第44-54页 |
4.4.1 裂缝净压力 | 第44-46页 |
4.4.2 裂缝长度 | 第46-48页 |
4.4.3 裂缝间距 | 第48-50页 |
4.4.4 裂缝条数 | 第50-51页 |
4.4.5 裂缝分支 | 第51-54页 |
4.5 压裂布井方式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 | 第54-63页 |
4.5.1 并排同步压裂 | 第54-56页 |
4.5.2 错位交替压裂 | 第56-58页 |
4.5.3 拉链式压裂(ZF) | 第58-61页 |
4.5.4 改进的拉链式压裂(MZF) | 第61-6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协同扰动研究 | 第64-79页 |
5.1 天然裂缝的随机数学描述 | 第64-68页 |
5.1.1 裂缝体积单元模型 | 第64页 |
5.1.2 天然裂缝位置分布 | 第64-65页 |
5.1.3 天然裂缝产状 | 第65-67页 |
5.1.4 天然裂缝开度 | 第67页 |
5.1.5 天然裂缝大小 | 第67-68页 |
5.2 天然裂缝的随机数值模拟 | 第68-73页 |
5.2.1 MCMC随机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| 第68-71页 |
5.2.2 天然裂缝MCMC随机模拟 | 第71-73页 |
5.3 随机天然裂缝对应力场的扰动影响 | 第73-76页 |
5.4 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协同扰动规律 | 第76-7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