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1.1 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1.1.1 古村落 | 第13页 |
1.1.2 历史文化名村 | 第13页 |
1.1.3 传统村落 | 第13-14页 |
1.1.4 苏州传统村落 | 第14页 |
1.1.5 保护实效评估 | 第14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.1 传统村落保护备受重视 | 第14-15页 |
1.2.2 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反馈的缺失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0-29页 |
2.1 评价学理论基础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1.1 评价学理论 | 第20页 |
2.1.2 评价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1.3 相关研究评价 | 第22页 |
2.2 国内外传统村落评估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2.1 国外传统村落评估研究 | 第22页 |
2.2.2 国内传统村落评估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2.3 相关研究评价 | 第23-24页 |
2.3 现有相关评估体系研究 | 第24-29页 |
2.3.1 历史文化村镇评估体系的构成 | 第24-25页 |
2.3.2 重要历史地段评估体系的构成 | 第25-27页 |
2.3.3 单体建筑遗产评估体系构成 | 第27-28页 |
2.3.4 相关研究评价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苏州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及保护现状研究 | 第29-40页 |
3.1 苏州传统村落的现状调研 | 第29-35页 |
3.1.1 调研对象 | 第29-30页 |
3.1.2 调研内容 | 第30-34页 |
3.1.3 调研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 苏州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 | 第35-37页 |
3.2.1 布局特征 | 第35-36页 |
3.2.2 格局特征 | 第36-37页 |
3.2.3 建筑特征 | 第37页 |
3.2.4 文化特征 | 第37页 |
3.3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现状情况 | 第37-40页 |
3.3.1 保护参差不齐,存续情况分化 | 第38页 |
3.3.2 商业开发过度,保护管理缺失 | 第38-39页 |
3.3.3 忽略居民意愿,公众参与不够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体系构建 | 第40-63页 |
4.1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| 第40-41页 |
4.1.1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目的 | 第40页 |
4.1.2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意义 | 第40-41页 |
4.2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原则与限制因素 | 第41-42页 |
4.2.1 评估的原则 | 第41页 |
4.2.2 评估的限制因素 | 第41-42页 |
4.3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方法与重点 | 第42-43页 |
4.3.1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方法 | 第42页 |
4.3.2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重点 | 第42-43页 |
4.4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选取 | 第43-45页 |
4.4.1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43页 |
4.4.2 评估指标的确定 | 第43-45页 |
4.5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释义与等级标准 | 第45-54页 |
4.5.1 原貌保存情况 | 第45-49页 |
4.5.2 保护发展情况 | 第49-53页 |
4.5.3 居民满意度及认知情况 | 第53-54页 |
4.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保护实效评估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| 第54-63页 |
4.6.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| 第54-57页 |
4.6.2 构建苏州传统村落保护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| 第57-58页 |
4.6.3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| 第58-63页 |
第五章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实证研究 | 第63-84页 |
5.1 陆巷村基本概况 | 第63-70页 |
5.1.1 沿革与演变 | 第63-65页 |
5.1.2 选址与布局 | 第65-66页 |
5.1.3 格局与肌理 | 第66-67页 |
5.1.4 街巷与建筑 | 第67-69页 |
5.1.5 风物与文化 | 第69-70页 |
5.2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再选取及权重确定 | 第70-72页 |
5.2.1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再选取 | 第70页 |
5.2.2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70-72页 |
5.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陆巷村进行评估 | 第72-79页 |
5.3.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| 第72-73页 |
5.3.2 评估等级百分制赋值与评估等级区间划分 | 第73-74页 |
5.3.3 模糊判断矩阵及综合得分确定 | 第74-79页 |
5.4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结果分析 | 第79-81页 |
5.4.1 原貌保存情况评估结果分析 | 第79-80页 |
5.4.2 保护发展情况评估结果分析 | 第80-81页 |
5.4.3 居民满意度及认知情况评估结果分析 | 第81页 |
5.5 陆巷村后续保护工作建议 | 第81-84页 |
5.5.1 针对保存要素 | 第81-82页 |
5.5.2 针对发展要素 | 第82-83页 |
5.5.3 针对居民参与 | 第83-8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84-85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89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附录 | 第93-104页 |
附录1 苏州21个传统村落的调研情况 | 第93-98页 |
附录2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相对重要性问卷表 | 第98-103页 |
附录3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当地居民问卷表 | 第103-10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