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| 第15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棕地景观空间地域异质化分析 | 第18-28页 |
2.1 相关概念释义 | 第18-20页 |
2.1.1 棕地 | 第18-19页 |
2.1.2 地域 | 第19页 |
2.1.3 景观异质化 | 第19-20页 |
2.2 景观异质化的来源 | 第20-21页 |
2.3 景观异质化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2.4 景观异质化的分类 | 第22页 |
2.5 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5.1 北方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5.2 南方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6 地域异质化景观的要素特征 | 第25-28页 |
2.6.1 边界形态 | 第25-26页 |
2.6.2 空间序列 | 第26页 |
2.6.3 空间尺度 | 第26-27页 |
2.6.4 空间形态 | 第27页 |
2.6.5 界面色彩与材质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棕地景观生态设计策略分析 | 第28-41页 |
3.1 棕地景观自然优先策略 | 第28-29页 |
3.1.1 充分利用场地原有资源 | 第28-29页 |
3.1.2 维护生物多样性 | 第29页 |
3.2 棕地景观生态设计策略 | 第29-33页 |
3.2.1 环境污染物治理 | 第29-30页 |
3.2.2 土地复垦与土壤改良 | 第30-31页 |
3.2.3 水体治理 | 第31-32页 |
3.2.3.1 水污染治理与水体净化 | 第31页 |
3.2.3.2 雨水收集与水体循环利用 | 第31-32页 |
3.2.4 植被恢复 | 第32-33页 |
3.3 棕地景观生态再生设计策略 | 第33-38页 |
3.3.1 场地的条件再利用 | 第33-34页 |
3.3.1.1 场地的条件再利用 | 第34页 |
3.3.1.2 与城市意象相结合 | 第34页 |
3.3.2 空间层次的划分与特色空间的营造 | 第34-35页 |
3.3.3 废弃材料的景观再创造 | 第35-36页 |
3.3.3.1 象征手法的应用 | 第35页 |
3.3.3.2 艺术手法的应用 | 第35-36页 |
3.3.3.3 科学技术再加工 | 第36页 |
3.3.4 植物景观再创造 | 第36-37页 |
3.3.5 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延续 | 第37页 |
3.3.6 互动活动参与设计 | 第37页 |
3.3.7 和谐周边环境,新旧交融 | 第37-38页 |
3.4 不同地域异质化背景下的棕地案例对比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4.1 北京798艺术区案例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4.2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.3 案例对比分析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基于地域异质化背景下的棕地景观生态设计研究—以大连前革水泥厂为例 | 第41-52页 |
4.1 前革水泥厂的现状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 前革水泥厂前期设计分析 | 第42-46页 |
4.2.1 区位、交通及周边环境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2.2 自然环境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2.2.1 地形分析 | 第43页 |
4.2.2.2 风向分析 | 第43页 |
4.2.2.3 现状绿化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2.2.4 建筑及构筑物现状分析 | 第44页 |
4.2.3 人文环境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.3.1 地域特色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.3.2 厂区周围环境及人群分析 | 第45页 |
4.2.4 前革水泥厂生态设计的优劣势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2.4.1 优势分析 | 第45页 |
4.2.4.2 劣势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 对前革水泥厂生态设计改造的定位 | 第46-47页 |
4.3.1 整体定位 | 第46页 |
4.3.2 设计思路 | 第46-47页 |
4.4 前革水泥厂的生态概念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4.1 空间布局 | 第47页 |
4.4.2 功能分区 | 第47页 |
4.4.3 空间结构及空间特色 | 第47-48页 |
4.5 前革水泥厂棕地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| 第48-52页 |
4.5.1 场地条件 | 第48页 |
4.5.2 微地形处理 | 第48页 |
4.5.3 资源的再利用 | 第48-49页 |
4.5.4 建筑生态改造 | 第49-50页 |
4.5.5 植物种植设计 | 第50页 |
4.5.6 结合地域特色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2-54页 |
5.1 结论 | 第52-53页 |
5.2 建议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附件 | 第58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