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等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
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31页 |
1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| 第16-18页 |
·作物杂种优势 | 第16-17页 |
·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2 油菜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·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环境条件对油菜品质性状的影响 | 第19页 |
·品质性状的育种与改良 | 第19-20页 |
3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体系研究 | 第20-25页 |
·主基因+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 | 第21页 |
·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| 第21-25页 |
·含油量的遗传 | 第21-22页 |
·芥酸含量的遗传 | 第22-23页 |
·硫苷含量的遗传 | 第23页 |
·油酸的遗传 | 第23-24页 |
·亚油酸的遗传 | 第24页 |
·蛋白质的遗传 | 第24-25页 |
4 植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 | 第25-29页 |
·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25-27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 | 第25-26页 |
·亲本的选配 | 第26页 |
·分离群体的选择 | 第26-27页 |
·QTL定位原理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5 油菜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·油菜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| 第29-30页 |
·油菜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配合力分析 | 第31-41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31-34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31-32页 |
·性状调查 | 第32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联合方差分析 | 第32页 |
·配合力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统计分析软件 | 第3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·各组合含油量联合方差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配合力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效应值估计 | 第36-37页 |
·配合力方差分量的比较及遗传率的估计 | 第37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两地点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相关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配合力之间及与杂种含油量表型值的相关分析 | 第38-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1页 |
·含油量的配合力效应 | 第39-40页 |
·杂种表现与一般配合力、特殊配合力的关系 | 第40页 |
·不同环境对油菜含油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杂种优势分析 | 第41-48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4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41-42页 |
·性状调查 | 第42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42页 |
·杂种优势计算 | 第42页 |
·相关性分析 | 第42页 |
·统计分析软件 | 第4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
·杂种优势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中亲优势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超亲优势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细胞质效应 | 第44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两地点含油量之间及与中亲值的相关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含油量GCA、SCA与杂种优势关系 | 第45-46页 |
3 讨论 | 第46-48页 |
·含油量的杂种优势 | 第46-47页 |
·一般配合力、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几个品质性状的数量遗传特点 | 第48-55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4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49页 |
·方差分析 | 第49页 |
·基因数目估计 | 第49页 |
·性状相关分析 | 第4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4页 |
·各世代中含油量、油酸和亚油酸的次数分布 | 第49-53页 |
·含油量的次数分布 | 第49-50页 |
·油酸含量的次数分布 | 第50-51页 |
·亚油酸含量的次数分布 | 第51-53页 |
·不同世代含油量、油酸和亚油酸方差分析 | 第53页 |
·基因数目估计 | 第53页 |
·F2群体含油量、油酸和亚油酸相关分析 | 第53-54页 |
3 讨论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主基因+多基因数量遗传模型分析 | 第55-68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55-57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55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5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亲本差异显著性检验 | 第56页 |
·主基因+多基因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 | 第56-57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6页 |
·含油量的主基因+多基因遗传分析 | 第57-60页 |
·遗传模型的选择 | 第57-58页 |
·候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| 第58-59页 |
·最适模型下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59-60页 |
·油酸的主基因+多基因遗传分析 | 第60-63页 |
·遗传模型的选择 | 第60-62页 |
·候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| 第62页 |
·最适模型下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62-63页 |
·亚油酸的主基因+多基因遗传分析 | 第63-66页 |
·遗传模型的选择 | 第63-64页 |
·候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| 第64-65页 |
·最适模型下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65-66页 |
3 讨论 | 第66-68页 |
·含油量的遗传模型 | 第66页 |
·油酸的遗传模型 | 第66-67页 |
·亚油酸的遗传模型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分析 | 第68-8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8-7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8-6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69-77页 |
·田间试验 | 第69页 |
·油菜叶片总DNA的提取、纯化与检测 | 第69-71页 |
·SRAP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SSR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RAPD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PCR扩增产物的的电泳检测 | 第75-77页 |
·带型统计及图谱构建 | 第77页 |
·OTL检测 | 第7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4页 |
·甘蓝型油菜总DNA的提取 | 第77-78页 |
·SRAP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SSR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| 第79-80页 |
·RAPD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| 第80页 |
·标记基因型分离比例检测 | 第80页 |
·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| 第80-83页 |
·几个重要品质性状的QTL检测 | 第83-84页 |
·含油量 | 第83页 |
·油酸 | 第83页 |
·亚油酸 | 第83-84页 |
3 讨论 | 第84-86页 |
·含油量、油酸及亚油酸的定位结果 | 第84页 |
·含油量、油酸及亚油酸的QTL位点分析 | 第84页 |
·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| 第84-85页 |
·QTL定位的影响因素 | 第85-86页 |
总体结论 | 第86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9页 |
致谢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