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4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22页 |
1.2.1 农田土壤氮磷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2.2 农田土壤氮磷流失风险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4-36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4页 |
2.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| 第24-29页 |
2.2.1 采样点的布设 | 第24-25页 |
2.2.2 样品的预处理 | 第25-29页 |
2.3 样品的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9-36页 |
2.3.1 土壤中氮形态的测定 | 第29-33页 |
2.3.2 土壤中磷形态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3.3 土壤有效碟的测定方法 | 第34页 |
2.3.4 易解吸磷(CaCl_2-P)的测定 | 第34页 |
2.3.5 有机质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2.3.6 土壤pH的测定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土壤氮磷形态及有机质分布特征 | 第36-53页 |
3.1 不同形态氮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| 第36-41页 |
3.1.1 NH4-N、NO_3-N和TN含量的统计分布特征 | 第38-40页 |
3.1.2 NH4-N、NO_3-N和T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40-41页 |
3.2 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| 第41-48页 |
3.2.1 不同形态磷的统计分布特征 | 第45-46页 |
3.2.2 不同形态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46-48页 |
3.3 土壤有机质、pH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| 第48-51页 |
3.3.1 土壤有机质及pH含量 | 第48-50页 |
3.3.2 土壤有机质及pH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50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 | 第53-61页 |
4.1 不同土壤要素的聚类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1.1 聚类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| 第53页 |
4.1.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聚类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1.3 不同土壤要素的聚类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2 不同土壤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2.1 相关性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2.3 土壤各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3 不同土壤要素的主成分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3.1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| 第57页 |
4.3.2 不同土壤要素来源的主成分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4 土壤氮磷的来源解析 | 第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土壤氮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分布特征 | 第61-68页 |
5.1 土壤氮磷生物有效性定义 | 第61-62页 |
5.2 土壤氮磷生物有效性 | 第62-67页 |
5.2.1 土壤氮磷的生物有效性含量 | 第62-66页 |
5.2.2 壤氮磷的生物有效性空间分布特征 | 第66-6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非点源氮磷流失风险评估 | 第68-85页 |
6.1 基于氮磷指数法的流失风险估算 | 第68-78页 |
6.1.1 氮磷指数法 | 第68页 |
6.1.2 源因子及计算方法 | 第68-69页 |
6.1.3 迁移因子及计算方法 | 第69-71页 |
6.1.4 源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71页 |
6.1.5 迁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71-75页 |
6.1.6 氮磷流失风险评估 | 第75-78页 |
6.2 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 | 第78-84页 |
6.2.1 土壤磷素富集系数 | 第78页 |
6.2.2 淋失风险评估 | 第78-79页 |
6.2.3 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变异性 | 第79-81页 |
6.2.4 土壤磷素富集特征 | 第81页 |
6.2.5 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 | 第81-84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7.1 结论 | 第85-86页 |
7.2 展望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