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一、变形及变形人物形象的界定 | 第9-11页 |
二、《庄子》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第一章 《庄子》变形人物形象塑造 | 第17-41页 |
第一节 化丑为美 | 第18-23页 |
一、外貌丑陋之人 | 第19-20页 |
二、肢体残缺之人 | 第20-21页 |
三、言行疯癫之人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改头换面 | 第23-33页 |
一、改造历史人物 | 第24-28页 |
二、矮化古圣先贤 | 第28-30页 |
三、重塑神话形象 | 第30-33页 |
第三节 虚构人物 | 第33-41页 |
一、理想人物 | 第34-36页 |
二、能工巧匠 | 第36-38页 |
三、以义定名 | 第38-41页 |
第二章 从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看《庄子》变形人物形象 | 第41-69页 |
第一节 从价值取向看《庄子》变形人物形象 | 第42-60页 |
一、庄子之“道”论——人物形象变形的哲学理据 | 第43-47页 |
二、万物一齐——美丑人物形象实现转化的基础 | 第47-51页 |
三、天道“无为而无不为”——历史人物改造成道家人物的思想基础 | 第51-56页 |
四、逍遥于天地之间——庄子虚构人物的理论依据 | 第56-60页 |
第二节 从审美理想看《庄子》变形人物形象 | 第60-69页 |
一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| 第61-63页 |
二、美则美矣,而未大也 | 第63-65页 |
三、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| 第65-69页 |
第三章 《庄子》变形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| 第69-83页 |
第一节 对后世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| 第70-76页 |
第二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| 第76-83页 |
结语 | 第83-84页 |
参考 文献 | 第84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