替代种植影响下奔怒县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及小粒咖啡适宜性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22页 |
1.2.1 LUCC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1.2.2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况 | 第13-18页 |
1.2.3 咖啡生长适宜性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8-22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4-29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2 研究区概况与RS监测 | 第29-40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9-32页 |
2.1.1 研究区范围的确定 | 第29页 |
2.1.2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29-32页 |
2.2 RS监测 | 第32-40页 |
2.2.1 数据和软件准备 | 第32-33页 |
2.2.2 数据预处理 | 第33-36页 |
2.2.3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| 第36-40页 |
3 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| 第40-52页 |
3.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| 第42-52页 |
3.2.1 转移矩阵分析 | 第42-50页 |
3.2.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| 第50-52页 |
4 咖啡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| 第52-87页 |
4.1 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2-54页 |
4.1.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52-53页 |
4.1.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3-54页 |
4.1.3 评价单元的确定 | 第54页 |
4.2 评价因子数据处理与分级 | 第54-74页 |
4.2.1 气象因子的处理与分析 | 第55-61页 |
4.2.2 地形因子的处理与分析 | 第61-64页 |
4.2.3 土壤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| 第64-74页 |
4.3 指标因子权重和评价模型的确定 | 第74-79页 |
4.3.1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| 第75-79页 |
4.3.2 评价模型的确定 | 第79页 |
4.4 咖啡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79-87页 |
4.4.1 适宜性评价结果 | 第79-82页 |
4.4.2 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| 第82-87页 |
5 结论与讨论 | 第87-89页 |
5.1 结论 | 第87-88页 |
5.2 讨论 | 第88-89页 |
附录一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