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8-2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情况 | 第18-19页 |
1.3.2 国内研究情况 | 第19-22页 |
1.3.3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| 第22页 |
1.4 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22-24页 |
1.4.1 创新性工作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不足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4-46页 |
2.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念界定 | 第24页 |
2.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与发展 | 第24-27页 |
2.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型与特点 | 第27-29页 |
2.3.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型 | 第27页 |
2.3.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点 | 第27-29页 |
2.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 | 第29-32页 |
2.4.1 打捆贷款 | 第29-30页 |
2.4.2 商业银行贷款 | 第30页 |
2.4.3 城投债 | 第30-31页 |
2.4.4 中期票据 | 第31页 |
2.4.5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| 第31-32页 |
2.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5.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分析 | 第32页 |
2.5.2 从负债率角度分析 | 第32页 |
2.5.3 从债务率角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5.4 从政府层级结构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5.5 从举债主体结构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5.6 从债务资金来源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5.7 从债务支出结构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与财政分权度关系 | 第37-41页 |
2.6.1 理论假设 | 第37-38页 |
2.6.2 模型设计 | 第38页 |
2.6.3 变量选择与说明 | 第38页 |
2.6.4 财政分权指标 | 第38-39页 |
2.6.5 控制变量选取 | 第39页 |
2.6.6 实证分析结果 | 第39-41页 |
2.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与土地财政关系 | 第41-44页 |
2.7.1 理论假设 | 第41页 |
2.7.2 模型设计 | 第41页 |
2.7.3 变量选择与说明 | 第41页 |
2.7.4 土地财政指标 | 第41-42页 |
2.7.5 控制变量选取 | 第42页 |
2.7.6 实证分析结果 | 第42-44页 |
2.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| 第44-46页 |
2.8.1 债务规模大,负债率高 | 第44页 |
2.8.2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| 第44页 |
2.8.3 投资项目收益率不高 | 第44页 |
2.8.4 缺乏对贷款资金流向监管 | 第44页 |
2.8.5 信息不对称与过度信贷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模式研究 | 第46-53页 |
3.1 国外经验 | 第46-52页 |
3.1.1 美国模式:发行市政债券为主的融资方式 | 第46-50页 |
3.1.2 日本模式:财政性融资和地方公债融资相结合 | 第50-52页 |
3.2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过程中风险控制研究 | 第53-56页 |
4.1 风险类别 | 第53-54页 |
4.1.1 公司治理风险 | 第53页 |
4.1.2 投资收益风险 | 第53-54页 |
4.1.3 财政风险 | 第54页 |
4.1.4 政策风险 | 第54页 |
4.2 风险监控与评估 | 第54-55页 |
4.3 风险防范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T市建投公司战略转型方案 | 第56-59页 |
5.1 合理整合岸线资源 | 第56页 |
5.2 提升土地开发效率 | 第56-57页 |
5.3 大力开发农业旅游 | 第57页 |
5.4 高效整合优质企业 | 第57-58页 |
5.5 投资发掘新兴产业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政策建议 | 第59-62页 |
6.1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,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体制 | 第59-60页 |
6.2 加强平台自身建设,健全治理结构,明晰政企关系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