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6页 |
1. 水稻氮素营养意义 | 第12页 |
2. 硝态氮与水稻的氮素营养 | 第12-13页 |
3. 水稻等植物吸收硝态氮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| 第13-15页 |
3.1 硝酸盐转运体系 | 第13-14页 |
3.2 硝酸盐转运蛋白家族基因 | 第14-15页 |
4. 定位诱导损伤技术(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,简称TILLING) | 第15-20页 |
4.1 基因组靶向定位诱导损伤技术(TILLING)的原理 | 第16页 |
4.2 TILLING的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4.3 TILLING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| 第19-20页 |
4.4 TILLING技术的应用 | 第20页 |
5. 基因的剪切与兼并功能 | 第20-23页 |
5.1 mRNA剪切的序列特征 | 第21-22页 |
5.2 可变剪切的种类 | 第22-23页 |
6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OsNRT2.3基因定向突变后突变体的鉴定 | 第26-46页 |
前言 | 第2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1.2 生物试剂 | 第26页 |
1.3 材料的准备与培养 | 第26-27页 |
1.4 TILLING材料点突位点的鉴定分析 | 第27-28页 |
1.5 TILLING突变体材料和中花野生型关于OsNRT2.3基因的motif片段和跨膜结构的预测分析 | 第28-2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4页 |
2.1 田间繁种表型 | 第29-34页 |
2.2 TILLING材料点突位点的鉴定分析 | 第34-44页 |
3 讨论 | 第44页 |
本章结论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OsNRT2.3基因点突变后水稻在水培条件下生长表型和基因表达分析 | 第46-58页 |
前言 | 第4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49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46页 |
1.2 生物试剂 | 第46-47页 |
1.3 水培实验 | 第47-49页 |
1.4 数据统计 | 第4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6页 |
2.1 不同时期表型观察和农艺性状统计 | 第49-53页 |
2.2 水培条件下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| 第53-56页 |
3 讨论 | 第56页 |
本章结论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OsNRT2.3基因点突变后水稻在田间条件下生长表型和基因表达分析 | 第58-70页 |
前言 | 第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59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58-59页 |
1.2 生物试剂 | 第59页 |
1.3 田间实验 | 第59页 |
1.4 数据统计 | 第5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9页 |
2.1 不同时期生物性状统计及基因表达分析 | 第59-62页 |
2.2 田间条件下灌浆期氮浓度和氮总量 | 第62-63页 |
2.3 水稻OsNRT2.3点突变对OsNRT2.3基因的调控及生物学效应 | 第63-69页 |
3 讨论 | 第69页 |
本章结论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OsNRT2.3b基因超表达在分蘖期及成熟期对于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| 第70-82页 |
前言 | 第7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3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70页 |
1.2 超表达材料的分子鉴定 | 第70-72页 |
1.3 OsNRT2.3b超表达材料的准备和培养 | 第72-73页 |
1.4 OsNRT2.3b超表达植株田间含氮量和产量性状分析 | 第73页 |
1.5 数据统计 | 第7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3-80页 |
2.1 OsNRT2.3b超表达株系的分子鉴定 | 第73-74页 |
2.2 水培条件下分蘖期时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的表型 | 第74-75页 |
2.3 水培条件下分蘖期时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生物量 | 第75-76页 |
2.4 水培条件下分蘖期时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氮浓度 | 第76页 |
2.5 水培条件下分蘖期时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氮总量 | 第76-77页 |
2.6 水培条件下分蘖期时OsNRT2.3b超表达植株~(15)N吸收速率分析 | 第77-79页 |
2.7 OsNRT2.3b超表达转基因植株在水稻生育后期试验的结果分析 | 第79-80页 |
3 讨论 | 第80-81页 |
本章结论 | 第81-82页 |
全文结论 | 第82-84页 |
创新点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附录 | 第90-100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00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