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四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一般理论 | 第15-23页 |
一、基础资产风险 | 第15-17页 |
(一) 提前偿付风险 | 第15-17页 |
(二) 信用风险 | 第17页 |
二、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 | 第17-22页 |
(一) 交易结构风险 | 第17-20页 |
(二) 法律风险 | 第20-21页 |
(三) 第三方风险 | 第21-22页 |
三、其它风险 | 第22-23页 |
(一) 利率风险 | 第22-23页 |
(二) 流动性风险 | 第23页 |
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 | 第23-40页 |
一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| 第23-24页 |
二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风险的分析 | 第24-34页 |
(一) 提前偿付风险 | 第24-31页 |
(二)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分析 | 第31-34页 |
三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的风险分析 | 第34-40页 |
(一) 交易结构风险 | 第34-37页 |
(二)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法律风险的分析 | 第37-38页 |
(三) 第三方风险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难点及定量分析 | 第40-49页 |
一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难点 | 第40-43页 |
(一) 资本市场欠发达和金融体系不健全 | 第40-41页 |
(二) 服务机构的经营实力和信用等级不高 | 第41页 |
(三) 缺乏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匹配的制度和环境 | 第41-42页 |
(四)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| 第42页 |
(五) 缺乏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| 第42-43页 |
二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 | 第43-49页 |
(一) 期权调整利差法的资产定价模型 | 第43-47页 |
(二) 资本资产定价方法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| 第49-61页 |
一、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,分散和化解信用风险 | 第50-51页 |
(一) 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建设 | 第50页 |
(二) 加快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法律制定 | 第50-51页 |
(三) 运用信用管理工具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| 第51页 |
(四) 资产赎回和置换机制 | 第51页 |
二、提前偿付风险的预防与应对 | 第51-53页 |
(一) 贷款锁住制度 | 第52页 |
(二) 罚金制度 | 第52页 |
(三) 收益维持制度 | 第52-53页 |
三、交易结构风险的预防与应对 | 第53-54页 |
(一) 选择合适我国国情的特定目的机构设立模式 | 第53-54页 |
(二) 制定相应法律防范和应对实质合并风险 | 第54页 |
四、法律风险的预防和应对 | 第54-56页 |
(一) 完善立法,减少法律的不确定性、漏洞、法律问的冲突 | 第54-55页 |
(二) 提高投资者法律风险意识,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55页 |
(三) 制定规范化的法律合约预防法律风险 | 第55-56页 |
五、第三方风险的预防和应对 | 第56-58页 |
(一)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,促进信用评级健康发展 | 第56页 |
(二) 其它参与方风险应对策略 | 第56-58页 |
六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 | 第58-60页 |
(一)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 | 第58页 |
(二)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 | 第58-60页 |
七、利率风险的预防与应对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| 第65页 |